我院發掘的明溪縣南山遺址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2018-04-18 10:57:15??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4月18日訊(福建博物院宣)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由我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明溪縣博物館共同發掘的福建明溪縣南山遺址成功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南山遺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獅子山的南側,1986年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2013年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列入“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名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周振宇副研究員代表明溪南山遺址發掘團隊對2012至2017年考古發掘成果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他指出,南山遺址年代跨度大、文化層連續而完整,文化內涵單純,文化面貌獨特,填補了閩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缺環與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南山遺址出土5座保存有人骨的墓葬,是除閩侯曇石山遺址外,福建迄今發現的最豐富的史前體質人類學材料,為探討史前閩臺關系、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等重大學術熱點問題提供了極為重要材料。 在匯報結束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張弛教授對明溪南山遺址的發掘進行點評。他認為,南山遺址既有洞穴又有山頂堆積,前者發現有燒火遺存和墓葬,后者有柱洞、灰坑、墓葬、蓄水池,都與居住址相關,豐富了山區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的類型。第一期測年已經是崧澤或鄭家坳文化的年代,二期到四期都是曇石山文化時期的,五期年代不出黃瓜山文化和黃土侖文化的范圍,初步建立了閩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年代序列。曇石山文化時期的遺存里有比較像良渚文化、樊城堆文化的東西,但還是以當地的文化為主。水稻和粟黍兩個農業系統同時出現,對研究福建沿海到臺灣地區農業的擴散有重要價值。 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新發現”認可度高、專業性強,一直備受學界關注。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志社承辦,始創于2002年。該論壇是中國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臺、重大考古發現的展示舞臺和考古新進展的學術講臺,旨在促進學術交流,推動新世紀中國考古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