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無錫博物院藏紫砂藝術展”近日于省博開展
2022-09-21 18:56:51??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9月21日訊(本網記者陳靜)近日,“紫玉金砂——無錫博物院藏紫砂藝術展”近日于福建博物院1號展廳開展。本次展覽由福建博物院、無錫博物院共同主辦,共展出無錫博物院藏歷代紫砂100件,預計展出至11月16日。 紫砂藝術融壺藝、茶藝、詩詞、書畫與篆刻于一體,是和中國茶文化相依相存的大雅文化,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和工藝的獨特魅力。 制作工藝 宜興紫砂陶以紫泥、綠泥、紅泥等紫砂泥為原料,經打泥片、拍打身筒、鑲接身筒、表面修光、陶刻裝飾等步驟制成。宜興紫砂陶品類眾多,其中以紫砂茶壺最為著名。用紫砂壺泡茶,不失茶的原味,沏茶時冬不易冷,夏不炙手,賞用日久,光潔古雅,有“世間茶具稱為首”之譽。 “打身筒”:適用于圓形類器皿的造型,在明以前,主要是模成型,至時大彬悟其法,不用模具規制,而把泥條、泥片置于轉盤上,以拍打身筒的成型方法來做,精湛的徒手操作技法就此開始。 “鑲身筒”:適用于方器,也是先打泥片,再裁切鑲接。這種打泥片的工藝方式,實際上是用外力使泥顆粒緊壓密實,泥門排列整齊。這樣做,比注漿成型的產品要牢固結實。 色彩 紫砂泥素有“五色土”之稱,可燒成海棠紅、朱砂紫、葵黃、墨綠、白砂、淡墨等幾十種顏色,且可塑性好,易于雕刻造型。 造型 光貨——分為圓器和方器,以幾何形態的線條為造型之美,甚至不加任何裝飾。 花貨——在造型上對自然形態進行寫實模仿,如松竹梅、瓜果、花鳥蟲獸等,以雕塑為手法,運用淺浮雕、高浮雕等進行裝飾。 筋紋貨——根據瓜棱、花瓣等形態進行創作,以此作為筋紋造型。立面多為均勻瓣狀結構,俯視則為中心放射圖樣。 部分展品欣賞 清 程壽珍制紫砂仿古壺(H2 5) 通長18.8厘米,腹寬12.1厘米,高10.5厘米 仿古壺是紫砂壺經典造型之一,又稱仿鼓壺。此壺選用上等紫泥為料,泥料細膩。壺體為扁鼓形,短頸弧蓋,寶珠形鈕,底內凹;彎流上沖,小巧可愛;耳形把,肥大厚實。整體造型簡樸厚重。壺腹銘“飲之太和”四字行書,署款“乙巳小陽月,瓏詳刻”; 蓋內鈐有陽文篆書“壽珍”方??;把下刻“真記”款。 程壽珍(1865—1939),江蘇宜興人,清末民國初期紫砂名家,師承其養父邵友廷,擅長制作形體簡練的壺式,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 清 “楊彭年造”款、“子冶”刻款紫砂合歡壺(H2 893) 通長14.3厘米,腹寬10.5厘米,高6厘米 此壺砂質較粗,造型舒展。壺身以兩器皿對合而成,故名合歡,為砂器經典造型之一。壺體扁圓,對合處線條過渡自然,截蓋上配以圓形壺鈕,彎流昂揚,耳把渾樸。壺肩一側刻“明月三人太白杯”七字行書銘,落“子冶”款,另一側鐫梅花數枝,頗具文人雅趣;把下有“明遠”二字小章;壺底鈐“楊彭年造”二行四字篆書陽文方印。似為晚清托款之作。 楊彭年,字二泉,號大鵬,清嘉慶年間紫砂壺名藝人。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人,弟寶年、妹鳳年,都是當時制壺名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壺,玉色晶瑩,氣韻溫雅,渾樸玲瓏,具天然之趣。 清 紫砂松鼠葡萄紋壺(H2 141) 通長15厘米,腹寬6.8厘米,高11厘米 此壺以紫泥制成,鋪細砂,呈深紫色。壺體扁圓,上下同寬,絕似一截樹樁,流、把制成葡萄虬枝形狀,三者接合處嚴絲合縫,融為一體。扁圓蓋平截,類似樹干的橫截面,壺鈕頗具特色,為兩只松鼠合抱形狀,憨態可掬。壺腹貼飾葡萄葉片,與壺把相連,一松鼠穿梭于枝頭,壺腹左下側有兩松鼠在樹洞中嬉戲。整器造型形象生動,極具野逸之趣,雖無款識,當屬清代花貨精品。 清 乾隆紫砂“邵書春制”款加彩大壺(H2 888) 通長32.8厘米,腹寬20厘米,高22厘米 此壺以優質紫泥精工而成。壺體碩大,表面光滑細膩,包漿老道。壺蓋高企,蓋面以青花繪飾,壺鈕扁而圓潤;三彎嘴粗大上挺,耳把卻顯細巧。壺身裝飾為其特色,借鑒清三代五彩瓷器之工藝,兩側均繪飾繁花彩蝶,顯得雍容華貴,極具乾隆朝精巧繁縟的藝術風格。壺底鈐“邵書春制”兩行四字篆體陽文方印。 邵書春,清乾隆年間人,生平不詳。 清 “范逯曾制”款修竹報平安紫砂包錫壺(H2 1918) 通長15.3厘米,寬7.9厘米,高9.8厘米 包錫作為紫砂的一種裝飾技法,是清嘉道年間流行起來的裝飾手法,民國之后這種工藝逐漸消失。此壺在紫砂壺的表面包裹錫皮,以瑪瑙為鈕,玉石接壺嘴和把,壺底露砂胎。壺面一側有“手汲虎跑泉,閑校桐君録 二泉刻款”草書,壺底砂胎鈐“范逯曾制”陰文篆書款。 范逯曾,清代中期名家,所制包錫壺常以淺刻歲寒三友及詩文為飾,特色鮮明。 展覽現場 紫砂藝術是陶文化、壺文化、茶文化高度結合的產物,它所承載的意義,早已遠遠超過簡單的一物一器。本次展覽以豐富的展品和獨具匠心的布展將引領觀展者進入一個充滿東方神韻、令人神往的世界。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