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博物館邂逅民族樂 文化能“說話”更能入人心
2022-05-19 21:30:00? ?來源:福建日報App—新福建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訊(記者 羅燁 陳星宇)為迎接第46個“5 18國際博物館日”,5月17日晚,由福建省文物局主辦,福建博物院和福建省歌劇院一同策劃的“樂懷古今—民族樂器演奏會”在福建博物院學術報告廳舉行。福建省文旅廳副廳長 省文物局局長 福建博物院負責人傅柒生,省委編辦副主任羅巖等領導,省內各地市文物局和博物館代表,參加講解決賽講解員以及特邀嘉賓等參加音樂會。 演奏會現場 本次演出以“博物館+民樂”的全新表現形式呈現,將獨具福建地域特色的傳統樂器與文物展覽相結合,融入了博物館理念的同時又兼具藝術性。演出共9個節目,時長約一小時,按各朝代順序依次排列,每個朝代選取與之相契合的音樂形式和樂器進行演繹和表達,從先秦時期的《關雎》到明清時期的《三坊七巷》,最后以《絲海夢尋》結尾,傳遞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美好愿望。 古今交融 音畫無界 本次演出節目形式豐富多樣、別出心裁,其中三個節目都安排了與觀眾的互動環節,例如節目《關雎》在臺上表演的同時,臺下的小志愿者在朗誦詩歌內容,也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耳熟能詳的詩歌《靜夜思》融合了演奏、吟唱、朗誦等形式,讓觀眾眼前一亮。觀眾評價道:“演出很高雅,但同時很接地氣;內容很專業,但同時氛圍非常輕松活潑,期待博物館能夠多舉辦此類活動。” 志愿者朗誦 “我們在講述文物故事的同時,應當注重多元化的表現形式,才能提高傳播的有效性。” 演奏會負責人表示,兩大藝術形式在當晚的演奏會中交匯互通,它將視覺與聽覺、無形與有形、凝固與流動、傳統與現代完美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達成了一種“奇妙的和諧”,讓歷史說話、讓文物發聲,也讓博物館文化更好地深入人心。 |
相關閱讀:
照片墻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