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在福建非遺中傳承
2022-05-06 16:34:08?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高度重視,多次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點贊,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福建傳統文化底蘊深厚,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國家級名錄數量眾多,有南音、莆仙戲、送王船、媽祖信俗、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廈門漆線雕技藝等極具地方特色的項目。在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豐富的福文化,諸如民間文學中的有福故事、傳統戲劇中的福緣唱段、民俗中的節慶祝福和剪紙、雕刻等手工技藝中的福文字符號及造型展現等。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漸深入人心的當下,福建人“福”字名省、“福”字當頭,“福”作為“福、祿、壽、喜、財、吉”六大祥瑞之首,總會在生活的日常煙火中與每個人相遇。 戲曲傳唱的福文化 傳統戲劇和曲藝非遺中的福文化展演形式豐富多彩。福建民間戲曲歷史悠久,以閩南地區為最,閩南戲劇包含優戲與偶戲兩大系統。優戲主要包括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四平戲、竹馬戲、打城戲等。偶戲則包括提線木偶戲、布袋戲和影戲。 與閩南豐富的民間信俗相頡頏,戲曲在傳統鄉土社會發揮著多重祈福功能。閩南民間信仰親切生動,民眾廣泛參與。民間信仰中的儀式活動都有民眾驅兇納福的寄托,作為進獻神明的“大禮”,民間戲曲的演劇活動必然也參與到這一主題的表達中。“扮仙”是祈福儀式非常深入民心的一個環節,民間演戲無論任何劇種在正戲上演之前,一定先扮仙為民眾祈福,然后再表演正式戲文。 所謂的扮仙,顧名思義就是演員扮演天上神仙,向神明祈求賜福。歌仔戲扮仙“三出頭”指的是《排三仙》《跳加冠》和《送子》。《排三仙》即“福祿壽”三星,演出蟠桃大會為王母祝壽。日戲開鑼都必須先演這三個吉祥的節目,來為請戲者祝福,接下來才演出其他節目。 其他常見的扮仙戲還有《封王》《封相》《富貴長春》《五福天官》等,從劇目名字可以看出都是取悅觀眾、祝福喜慶的內容。在禳災祈福方面,閩南的傀儡戲歷史久遠,宋代朱熹任職漳州時就見過當時傀儡演劇,至今,懸絲傀儡戲仍在建廟謝土、制煞、喪禮、慶典、還愿等場合中演出。 日常習俗的福文化 民俗類非遺名錄中的福文化在城鄉充滿活力、影響面廣。在民俗類項目中,節慶、禮俗、廟會、祭祀等活動都具有明顯的祝福祈福內容。 閩西客家湖坑“作大福”活動就是極具鄉土氣息的民俗。“作大福”是以敬神、演戲、會客為主要內容,以姓氏或村為單位,至少敬三天神,演三天戲。“作大福”先要搭建大福場,村民們先在空曠地臨時搭建宮殿模式的神廠。神廠前修建一座巨型牌樓作為大門,牌樓兩邊各豎一根20多米高的木旗桿,分三節按石旗桿一樣建造,頂上插各色旗幟。兩旁設南北廳,正堂安奉劉漢公王、保生大帝諸神。戲臺也是臨時搭建的,與神廠相對。 農歷九月十一日那天,湖坑人人吃齋,穿上新衣服,家家戶戶到大福場擺香案。案桌上擺滿糖果、糕餅、水果、米齋團等,造型五花八門,有塔形、方形、圓形、山形、蓮形等。從農歷九月十一日至十五日,按宗親房族輪流,每天上一供。在大福場舉行宴會,宴會結束,“福首”每人帶一斤豬肉和一只燈籠回家。十五日晚上演漢劇、木偶戲到天亮,送神回宮,“作大福”才告結束。 閩西客家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辦元宵節慶,其中連城縣姑田鎮的“游大龍”習俗,據傳起源于明朝,游龍的程序繁多。大年初一的子時到上堡溪邊庵迎接“東山福王民主公王”(又稱公爹),安放到扎龍頭的祠堂里供奉。東山福王民主公王其祖廟乃是閩西連城縣姑田鎮“客家公王第一廟”。大年初一,由擎龍頭、龍尾者到本姓各戶去分發做龍腰的紙張,便開始扎龍。正月十五日游龍,以神鏡響聲為指揮信號。上午10時許,三聲銃響后,在鑼鼓聲中“公爹”駕到,并排龍頭、龍尾。主祭人是輩分大、福氣好的長者,祭祀配樂隊。 客家地區保留了自中原南遷時的龍崇拜意識,春節、元宵期間會舉辦舞龍燈活動。上杭縣廬豐畬族鄉藍氏家族在春節、元宵期間舞“草龍”以“游龍賜福”的民間活動習俗一直傳承下來。“草龍”又稱“香燈龍”“打香燈”“打草龍”,整條龍用稻草扎制而成,表演時在草龍身上插上密密麻麻的點燃線香,舞動時龍身上的香火被風一吹火星四射,在夜色中看去十分壯觀。正月初一,先在本村每家進行“游龍賜福”,然后再走其他村落至元宵前后達到高潮。香燈龍到達時,每家都會用鞭炮迎接,把龍請到自己家中。整個過年期間,鄉民們在家家戶戶爆竹聲中,迎來送往著火星飛舞的游龍。游龍到正月二十結束才舉行“送龍”儀式,在鞭炮鑼鼓聲中將香燈龍焚化,然后收集起化龍后的灰燼,送到附近溪邊撒入水中,寓意龍歸大海,整個“打香燈龍”活動才告勝利結束。 符號圖形的福文化 傳統技藝非遺中的福文化種類繁盛、多姿多彩,寄托著人們祈求祥瑞、辟邪納福的美好愿望。在福建傳統技藝中,棉紡織技藝、印染、制茶、釀酒、印刷等都是強項,福文化的文字和圖形符號在福建人吃穿用住等日常生活的各種場景出現。 手工技藝安溪藍印花布歷史悠久,始于宋代,明清繁盛。藍靛即《詩經》中的采藍,安溪有個藍田鄉,盛產藍靛草,安溪西支流又稱藍溪,就是溪中漂洗藍印花布使得水色如藍而得名。棉花自唐代傳入泉州種植,由于本地盛產原料,因此藍印花布成為古代安溪頗為普及的紡織品。藍印花布質樸素凈,傳統圖案中有象征吉祥如意的“百福圖”成為一款經典。 漳浦地區傳承下來的剪紙技藝,在唐宋時期就已盛行,由最初作為刺繡的底樣到應用于婚嫁儀式、祭拜活動,明清以后逐漸脫離刺繡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漳浦剪紙構圖飽滿、對稱平衡、線條連貫簡練、風格細膩,在表現手法上以陽剪為主、陰剪為輔,畫面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富有層次感。在色彩上以單色為主,剪出各種豬腳花、餅花、福祿壽等形字,貼于禮品、祭品上,具有強烈的工藝裝飾效果。漳浦剪紙技藝傳承人陳秋日作品《福》,在以各種花卉構成的形似燈籠的圖案中間突出一個“福”字,寓意花團簇擁、福滿圓滿,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該作品在2000年獲第四屆中國剪紙藝術節跨世紀全國剪紙展金獎。 總之,在福建非遺中“福”滿各地,“福”意無邊。非遺中的福文化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共享的公共文化資源而存在,還可以參與鄉村文化治理,參與城市文旅融合,一些非遺項目可以作為產業推動鄉村振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基于非遺本身所具有的活態性、傳承性、生活性、整體性等特點,我們堅信:福文化保護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其回歸民眾日常生活,與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聯系在一起,福在生活,持久傳承。 (鄭亮:集美大學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教授 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福文化’調查與傳承研究”階段性成果)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