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詠·文化遺產:古驛“深”千年
2022-04-18 17:30:00?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更猶憑欄干月,淚滿關山孤驛樓?!斌A樓,驛站的樓房。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儲存在記憶深處。 這座古驛立身集美區灌口鎮深青村西北側,經歷并見證過歷史上閩南交通的巨大變化。南宋時期,為了完善漳泉(漳州至泉州)驛道上的郵驛設施,在同安縣境內設了兩處驛站——“大同驛”在今同安區大同鎮,“魚孚驛”在今集美區魚孚村(集美原屬同安縣)。及至元代,“魚孚驛”移建至深青村,改名“深青驛”。 驛站,是古代傳遞官府文書,軍事情報人員與過往官員途中休息、換馬的場所。驛站,始于先秦,臻于秦漢。在我國古代運輸、物流,以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信息傳遞方面,驛站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封建君主,憑借驛站,維持信息采集、指令發布與回饋,以實現其統治目標。元太宗非但把設立驛站列入四大善政范疇,而且將其排在“平定金國”之后的第二位。驛站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深青村,古驛尚在,古風猶存。從村道南側牌號為“深青里888—2”處下行,來到一個面積數百平方米、石板鋪面的小坪。小坪之南,一面紅瓦、粉壁碑墻兩側一副楹聯曰:“吉光片羽昭青史,斷碣殘碑映驛亭?!北畨ι锨吨鴰讐K大小不一、主題不同的石碑,其中《清皇重建深青橋志》,洋洋灑灑數百字,開篇寫道:“同之深青有橋焉……”落款為“康熙三十八年歲次己卯”。與碑墻相連的深青古驛樓,方形結構,坐北朝南,穿斗式建筑,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古代郵驛遺址之一。史料記載,這里是宋元漳泉古驛道上的一個中間站,配有驛使和士兵50名,駿馬50匹。每當遠處急促的馬頭鈴聲響起,驛使便趕緊起身,牽馬待命,恭候風塵仆仆的遠方人馬駕到。按照規定,換上新人新馬,開始下一站接力。 穿過驛樓,順著臺階南下,西東兩側,各立一碑。西側黑色大理石碑,正面所刻描金文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深青驛遺址”“福建省人民政府”等;背面刻著遺址簡介:“元代始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及景泰元年(1450)兩度擴建,是聯結福建漳、泉兩府的重要驛站?,F有驛樓和驛橋均為明代建筑,驛樓結構完整,驛橋系石構四墩五孔梁式橋……” 古代驛站,大小不一。一些偏遠小驛站,因客稀事簡,驛使整日以詩酒消磨時光,所謂“莫道館驛無公事,詩酒能消一半春”。走上連接驛站的深青橋。但見橋面石板,寬度相近,長度不一,表面粗糙。顯然,這是“原裝”橋板。行至橋的南端,西側護欄上,鑲嵌一塊《碑記》:“深青橋為古代南北主要交通要道。始建于南宋,初為木板橋。到了明朝正德乙亥年(公元一五一六年)四月,由同安縣丞楊知縣引分橋費,由澄海驛官(李昌)蒞招集石匠和驛(里班)帶領民工經近一年的時間建成,把原有木板橋改建為三門石橋……”橋頭南岸,建有一方一圓、一東一西兩座互通的亭子。方亭腳下,一塊石碑上“快馬傳遞”四個黑色大字,遒勁有力。恍惚中,千年驛道上,無數郵差的背影匆匆而去…… 清代詩人吟誦道:“青溪九曲縈唐道,白鷺雙飛出綠疇。橋影長橫無日夜,驛門空鎖幾春秋?!碑斈?,伴隨著驛道的開辟、驛站的設置,源源不斷涌進的物流人流,為深青村注入了活力、帶來了商機。如今,深青驛口街,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物流車流,往來不絕,小橋流水,民居田園,成為一個頗為熱鬧的村鎮。 從深青橋折回,再次走過深青古驛時,心里有一種穿越時空隧道的感覺,在這條若有若無的隧道中,深青古驛,“深”逾千年。遙想當年,科技不發達,交通不便利,古代先民們憑借聰明和智慧,通過開辟驛道、修建驛站的方式,實現了“原始快遞”。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