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專訪 | 宋紀蓉常委: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修復與利用
2022-03-10 15:33:02? ?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過去一年,全國政協(xié)常委、故宮文物醫(yī)院院長宋紀蓉奔走在調研一線,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址的保護利用、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修復都是她關心的話題。 在調研的基礎上,宋紀蓉認真思考,形成了關于加強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址保護利用及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的提案。 2021年5月,宋紀蓉跟隨全國政協(xié)走進瑞金、于都、遵義等地紅色遺址和革命紀念館,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聆聽紅軍后代講述革命故事,讓她深受感動。 但在調研中,宋紀蓉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一些紀念館由于經(jīng)費緊張、文物保護修復人才缺乏,革命文物展示環(huán)境不夠科學,不利于文物的長期保存,同時一些博物館展示文物較少,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 為進一步加強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址的保護利用,講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宋紀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大對革命文物保護修復資金的支持,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的紅色資源博物館和紀念館重點扶持。同時,由國家主管部門設立革命文物征集經(jīng)費,將散落在民間的革命文物征集到博物館和紀念館里,使之得到更完善的保護。 “還應全國范圍建立健全革命文物管理機構,統(tǒng)一指導革命文物的征集、保護、修復、展示,以及革命文物和紅色遺址保護利用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宋紀蓉說。 作為故宮文物醫(yī)院院長,宋紀蓉十分關注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修復,這也是她調研的重點。 “不可移動文物有著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生命特征。”宋紀蓉告訴記者,如何使其延年益壽是應當認真研究的問題。為了使不可移動文物延年益壽,對其進行修復不可避免,但是如何修復,以及修復的程度如何,都必須經(jīng)過科學詳細的分析論證,提出切實可行的科學方案。 宋紀蓉舉例說,在對木結構古建筑進行修繕時,要研究古建筑的木構架、磚瓦件等材料,也要摸清古建筑的構架形式、砌筑做法,在保護和修繕時,古建筑原材料應盡量留存,在修繕前要科學地分析檢測,同時也要摸清古建筑的形制、風格、做法、技藝等,讓古建筑的修復不失其靈魂。 去年,宋紀蓉在山西省調研時發(fā)現(xiàn),山西省高度重視文物工作,積極推進文物領域改革,開展了廣泛的保護實踐,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取得了多樣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文物保護隊伍與文物保護任務不匹配、文物單位保護壓力大、缺資金、缺人才,存在不可移動文物得不到科學修復的情況。 為此,宋紀蓉建議,相關主管部門盡快開展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準確精細化地更新不可移動文物的全息數(shù)據(jù),建立數(shù)字化平臺。同時,不斷完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的科學標準體系,加強指導保護修復工作。 “保護修復好了,也要利用好。”宋紀蓉說,建議主管部門結合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情況,在不可移動文物修復后,利用合適的方式對其實現(xiàn)有效利用,不要“一鎖了之”,真正滿足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李瑞)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