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博物館需要“智慧”守護
2022-03-08 17:05:00??來源:文旅中國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年來,文博事業受到廣泛關注,這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簡稱“國博”)王春法深感欣慰和驕傲。“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5年的履職中,從一份份提案的提出、優化、辦復,王春法感受著文博行業所發生的急劇變化。“尤其是疫情的倒逼,‘迫使’諸多博物館在困境中迅速轉型,并成功將挑戰轉化為機遇。”當下博物館正在轉變其敘事方式,參與、體驗、交互正在成為高頻詞。“各館文物正在以高數量級別的增長速度被添加進線上展示的名單列表中,通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變革正逐漸改變博物館的語境。”王春法說。 這些年,在探索、建設面向未來的博物館方面,國博引領著行業的前進方向。據了解,自2018年起,國博就以打造“智慧國博”為契機,探索智慧博物館的建設發展道路,同時還承擔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博物館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課題。 “我們正在努力飛越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成為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媒介與舞臺。”王春法表示,5G傳輸、AR和XR技術的開發突破了當下對沉浸式展覽體驗的理解,從宏大的歷史片段呈現到文物考古學、器物學、藝術學上的微觀顯示,超越了以往人們視覺、聽覺、觸覺上的感官經驗。大數據的靶向性分眾定位,云計算的超級演算AI能力,這一切不僅改變了知識傳播方式,更提升了人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截至目前,國博一方面“苦練內功夯基礎”:有序完成國博綜合運營管理智慧中樞構建,提升運行決策能力;重點開展了藏品普查定級工作,大力推進文物三維數字化采集,摸清家底、建立文物數據庫,夯實文物保護基礎;穩步推進“智慧庫房”建設,通過提升庫房智慧化基建水平,不斷優化文物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緊跟時代強服務”:以觀眾為中心,全面提升智慧服務水平。運用新媒體、大數據技術等,開發了國博App、小程序、智慧導覽系統,觀眾僅需一部手機便可全方位暢游博物館。 通往智慧博物館的路不止一條。“數字化到智慧化需要一個過程,目前大部分博物館還處于智慧化的初期階段,也仍未出臺智慧博物館的標準規范或指導意見。”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說。 《唐宮夜宴》的大火,讓河南博物院走進觀眾的視野,也讓業界看到了“讓文物活起來”的另一番盎然圖景。馬蕭林認為,展示方式上要善于使用新技術,而技術的應用更要拿捏好“度”,在陳列展部分還是要堅持“靜”的原則,但是在數字館這樣的互動空間中就會有很多“動”的元素,展示方式很多都要更新,包括場景復原、VR或AR等呈現方式配合展覽,協助觀眾理解觀展。目前,河南博物院正在打造1000余平方米的數字館,將采取沉浸式和互動式,實現靜態文物與觀眾的動態交流。 “智慧博物館里的文物一定是‘活’的。而要讓文物活起來,就要會講故事。”馬蕭林舉例,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使用的樂器均是從河南博物院的音樂文物中復制而成的,包括骨笛、琴瑟、編鐘、編磬、陶塤、排簫等多種樂器,樂團可以演奏古樂,也可以演奏現代樂曲,“在樂團成立的20多年時間里不斷創新,演奏員都身著古代的服裝,最近又借助最新科技手段,讓文物的原型切換成我們的演奏員,更加具有沉浸式體驗。” “文物價值的當代表達很重要,要盡量做到古為今用,作為文博人,要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不能懈怠,要勇于創新,才能讓博物館不斷發展,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馬蕭林說。 的確,“智慧”的博物館離不開“智慧”的文物守護人。在文博事業繁榮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長遠健康發展,要靠機制,更要靠人才。作為從業30余年的文博“老兵”,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魏學峰始終關心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我國博物館目前有5000多個,全國文博從業人數卻僅有20萬人,其中還有部分并不直接在博物館工作。全國每年新增的博物館數量可觀,文博從業者尤其是年輕人才卻不增反減。” 近年來,魏學峰一直在為加強“國寶守護人”的培養鼓與呼。在他看來,要讓文物走進國民生活,與人民零距離接觸,加強智慧博物館、數字博物館建設是必由之路,這一過程,不僅帶來文物與觀眾的深度互動,更催生了大量數字服務和產品設計要求,新的展陳方式、展陳內容和觀展方式,需要有與之匹配的人才隊伍,雙向推進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此,他建議,加大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在高校開設相關課程,將數字技術納入教育體系;博物館可嘗試建立數字展陳部門,區別于傳統展陳思路,深入研究數字化、智慧化呈現,最終建立起一支既懂文物保護、展覽策劃又精通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提到,“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鼓勵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組織編寫非遺教材,鼓勵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