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中華文明的“尋根之門”
2022-03-07 09:08:24? ?來源:國家文物局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來源:新華社 一百多年前,在河南省仰韶村,一位特殊的客人,揮下科學發掘的第一鏟。中華文明的“尋根之門”,由此開啟。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仰韶文化是中國分布范圍最廣的考古學文化。而考古學,也在對于歷史遺產的探尋中,點亮華夏文明的絢爛曙光。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歷史和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將穿越時空,把鏡頭對準仰韶文化,與您一同探索這塊關乎歷史遺產與文明根脈的“拼圖”。 從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仰韶文化是中國分布范圍最廣的考古學文化,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絢麗的彩陶。先民們摶土制陶,勾畫狩獵、漁牧、星月等景象,形成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也就是“仰韶文化”。 191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應邀來到中國。他和他的助手在仰韶村發現了石器標本,并敏銳地意識到,這里可能存在著遠古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存。在中國政府的許可下,1921年,安特生與中國地質學家袁復禮等人一起,在仰韶村進行了36天的正式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珍貴遺物。 根據出土器物,相關專家判斷此地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并依照國際考古學慣例,將其命名為“仰韶文化”。仰韶村遺址的發現,徹底推翻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的結論。 《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書發表于1923年,作者是安特生,譯者為袁復禮。通過這本書,他們向全世界公布了仰韶文化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尋根之門”。仰韶文化將中國史前社會發展史向前推進了至少兩千年。中國現代考古學也由此誕生。 李濟、梁思永、夏鼐、蘇秉琦……百年來,正是幾代中國考古學家的奮力求索,才為我們尋回了歷史遺產與文明根脈的一塊塊“拼圖”,構建出中國史前文化的時空框架。文明,要有根有脈知悉來處,更當開開闊闊延伸出去。 歷史和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面向未來,廣大考古學工作者要繼續發揚“以物論史、透物見人”的學術傳統,推動我國從“考古大國”向“考古強國”邁進。 監制:劉剛 出品人:孫志平 制片人:樊華、張平鋒 統籌:韓珅、王志斌 編導:彭卓、姬楊 記者:尚昆侖、姜亮、楊琳、袁月明 攝制:董芳遠 包裝:夏勇 海報:劉萌萌(實習) 部分素材來源: 三門峽市委宣傳部 浙江省博物館 三星堆博物館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 編校:高 游 審核:徐秀麗監制:李 讓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