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物看“虎文化”
2022-02-07 15:35:46??來源:生活晨報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虎,乃百獸之王,也是威望、勇敢與力量的象征。自古以來,它的形象就出現在青銅器、玉器、瓦當、磚石等器物上,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虎文化”。山西出土、館藏的文物,有不少與虎息息相關。 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主辦的虎年賀歲系列展,正在山西考古博物館(太原文廟)舉行。本次系列展包括“虎虎生威——山西考古博物館藏虎文物”“虎模虎樣——侯馬鑄銅遺址虎紋陶范”“晉虎多福——山西虎文化民間刺繡暨創新設計展”,營造出歡慶虎年新春的祥和氛圍,呈現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精神底蘊。 其中,“虎虎生威——山西考古博物館藏虎文物”,以50余件館藏山西出土文物,讓觀眾體會“虎文化”在山西歷史底蘊里留下的印記。 小巧精致玉虎頭 東漢文人應劭所著《風俗通》記載:“虎為陽物,百獸之長也。” 自然界中,虎已存在了數百萬年。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斷與虎接觸,衍生出“虎文化”。在山西的史前遺址中,考古人員就已發現以玉為載體的虎形象文物。極具代表性的是,從山西芮城清涼寺史前墓地出土的兩個玉虎頭。 芮城清涼寺史前墓地,距今有4300年至3800年。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兩個虎頭狀的小飾品散置于墓室底部。這兩個小飾品,便是玉虎頭。它們小巧精致,通體潔白,造型惟妙惟肖,彰顯出精湛、細膩的雕刻手法。 不能不提的是,從湖北省天門市肖家屋脊遺址6號甕棺出土的十幾件虎頭形玉飾中,竟然有一件玉飾同芮城清涼寺史前墓地出土的玉虎頭相似。這反映出史前社會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也顯示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崇虎情結的見證 公元前兩千年左右,我國邁入青銅時代,持續約1600年之久。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制作、使用,達到巔峰。作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青銅器是商周時期“明貴賤、辨等列”的標志物,此即所謂“藏禮于器”。 這一時期,同樣有著權力象征的虎,成為上層社會崇尚的靈物。因此,虎被廣泛應用于青銅器的主題紋飾或輔助紋飾之中。它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卷尾盤臥、昂首立尾、吐舌匍匐等最為常見。 出土于山西運城絳縣橫水西周墓地的虎形銅飾,其設計就是兩頭臥虎。兩只虎盤臥于地,尾巴卷曲,回首側視。乍一看去,虎的靈氣、威嚴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展覽中,有一件從山西臨汾曲村-天馬遺址北趙晉侯墓地出土的晉侯牛虎匜。這件青銅器上的老虎,呈伏踞狀,尾巴上卷,形象地展示出老虎的兇猛、威嚴。這是古人在塑造老虎的藝術形象時賦予它的特性。 從古樸走向華美 隨著文明發展的進程,玉文化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扮演著中華文化獨特的角色。 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的玉文化,在商周時期迎來成長期,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性,其中之一便是禮儀。 根據考證,商周時期,喪葬之風大盛,貴族墓葬多陪葬精美的玉器。這一時期的虎形玉器,以平面化的肖形佩飾葬玉為主。就造型而言,蹲伏的身姿,卷曲的尾部,使虎紋形象較之史前更加具象。 從北趙晉侯墓地出土的臥狀玉虎,四肢趴在地上,雙目前視,尾巴卷起上揚,將老虎靜的自然特點展露無遺。 據了解,商周時期玉器造型具有兩大重要特點,一方面是根據不同的視覺審美要求,因形施藝,讓動與靜的習性特征完美統一,另一方面是展現動物的自然性。 通過考古發現,商朝、西周至東周時期,虎形玉器的特點由古樸、光潔向華美繁縟發展。到了戰國、漢代,虎的形象時常出現在“四神”題材中。 承載寄托行至今 唐宋之后,虎的題材雖依舊受到貴族青睞,但已經逐漸脫離宗教神話色彩。它開始走向尋常百姓家,逐漸形成守門、驅邪、祈福等民間習俗文化。出土于山西臨汾侯馬東莊金墓的虎形瓷枕就是最好的例證。 虎形枕是模仿老虎形狀制成的寢具,因其形象多為伏臥狀,又稱伏虎形枕或臥虎形枕。自唐代起,以虎枕為典型的獸形瓷枕迅速發展。進入宋代,虎形瓷枕工藝得以創新,并賦予新的寓意。 金代虎形枕發展極盛,多以臥虎背部作枕面,對虎的外形進行處理,著意刻畫虎頭,尤其是又圓又大的眼睛和齜牙咧嘴的神態,將虎的身軀和尾巴大幅度地收縮,縮短四肢,肩、腹、腿、爪、尾等部位用筆墨畫出,以線條或著色表現。燒制時,所需的透氣孔常設置在虎頭的鼻孔位置,隱而不露,頗顯制作者巧思。 虎形枕的產地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一帶。其中,山西長治窯生產的虎枕,為宋金時期藝術水平最高、傳世量最大。 如今,虎已帶著美好的精神寄托,走進了年畫、刺繡、剪紙等藝術作品。由此可見,它的形象已真正接地氣、入人心。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