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公園“熱”了,期待考古專業也能“冷轉熱”
2022-01-20 17:07:56??來源:央廣網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星堆、海昏侯、南海一號沉船等考古發現屢屢引發全民關注熱潮,此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三星堆遺址發掘,也展示了“中國氣派”的現代考古學發展。我國擁有5000多年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如何讓文化遺產更好地“活”在當下,亟待考古、文博等冷門專業的人才培養跟上旺盛的文化需求。 日前,上海大學成立國內高校首個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擔任該學院的名譽院長。這位故宮“前掌門”在線帶來的“院長第一課”——《中華文脈與文化自信》,吸引超過155萬人次直播觀看。 “中國已成功申報56項世界文化遺產,是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一直以來,我們不缺文化資源,缺的是人文關懷。”單霽翔從我國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7年成功申報長城、敦煌莫高窟等六項世界遺產講起,回顧了一次次文化遺產的搶救行動,以及全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態度的轉變。 這座遺址公園的觀眾,七八成是年輕人 中華文化遺產豐富,文化基礎得天獨厚,但在國際上的知曉度仍有待提升。一次論壇上,單霽翔遇到了一位外國大使,對方竟不知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于是,單霽翔特意在隨后的發言中著重介紹了5300多年歷史的良渚古城,以實證展示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最讓我感動的是良渚古城遺址,那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得到實證的地方”。 單霽翔還講述了這座公園的“誕生”故事。原來,這座考古遺址進行整治之初,幾乎屬于“被淹沒”狀態,周圍雜亂無章,遍布廢品回收站、印刷廠、農田、水塔等,周邊群山開山采石,塵土飛揚。經整治,如今的遺址已成為呈現五千年文明景觀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經過復原的糧倉、稻田和水城門等獨特的景觀,無不還原了當年人們的生活狀態。秋收時節,公園還會舉辦收割活動,吸引不少人攜家帶口地參與。最令單霽翔欣慰的是,“開園后,每天參觀人數眾多,其中70%-80%是年輕人”。 良渚古城是一個縮影,單霽翔說,如今,150個考古遺址公園在全國各地鋪開推進,很多已建成遺址公園對公眾開放,比如漢陽陵、隋唐洛陽城、成都的金沙遺址、長沙的銅官窯遺址等。 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矛盾 如何讓更多文化遺產“活”起來,從而能更好地在當代傳承下去?單霽翔以杭州西湖、廈門鼓浪嶼等地數十年的實踐說明,“一座歷史性城市要保護老城、建設新城,兩者才能相映生輝”。單霽翔說,這是建筑學家梁思成的主張,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杭州西湖占據了杭州市中心廣闊的區域,被稱為“三面云山一面城”。西湖從本世紀初啟動申遺,這意味著“三面云山”周圍,不能再新建任何損害景觀的建筑。“今天,無論蕩舟西湖,還是漫步蘇堤,看不到任何一棟侵入西湖文化景觀的不協調建筑,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單霽翔說。 那么,杭州的經濟發展因此受影響了嗎?答案是:沒有!在西湖申遺的過程中,杭州從“西湖時代”走向“錢塘江時代”,在錢塘江兩岸建了新城,G20峰會把新的杭州城景觀傳遍世界。 不少文化遺產都是現在的旅游勝地,單霽翔認為,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更應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開發和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長期以來人們把廈門鼓浪嶼看作旅游海島,其實它最重要的價值是島上的“國際歷史社區”,在這里,來自十多個國家的居民和諧共居,各國風情的歷史建筑遍布全島,讓鼓浪嶼被稱為“世界建筑博覽會”,并于2017年成功申遺。不過,隨之而來的過多游客,一度沖擊了島民原本平靜的生活。 “保護這樣國際社區的文化氛圍,而不是過度的開放旅游,方能使文化遺產持續健康地發展。”單霽翔介紹,經數年系統整治,鼓浪嶼上影響景觀的新建筑被拆除,歷史原狀獲得恢復。此外,鼓浪嶼從每年接待十二三萬人,降至只接待五萬人,以此保障島民生活不受打擾。如今,鋼琴聲繼續悠揚響起、國際足球場經常舉辦比賽,島上的童聲合唱團歌聲陣陣…… 為文化遺產保護培養更多生力軍 在震驚世人的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中,上海大學作為上海市唯一團隊參與了三星堆3號坑的發掘,圓滿完成任務。外人不知,這支考古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5歲,領銜的是90后上海大學文學院講師徐斐宏博士。 從考古發掘、文化遺產保護,到傳統文化傳承和延續,需要更多專業人才、年輕人的加入。為培養更多的“生力軍”,推動新文科建設和學科交叉融合,上海大學新成立的學院將圖書情報檔案系、文學院考古學專業、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科學研究院等院系、平臺合并成立。新學院還將與上海大學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三館融合發展,同時集結一批文博名師、行業專家,組成強大的師資隊伍。 據悉,這些專家曾先后參與對三峽工程、大運河申遺考古項目、廣富林遺址的考古發掘,對樂山大佛、秦始皇兵馬俑等重要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以及三星堆、海昏侯墓及南海一號沉船等國家重點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他們在數字檔案館、海洋考古、山地考古、石質文物保護、硅酸鹽質文物保護、文物保護材料、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智慧博物館等領域具有豐富經驗,未來將與年輕人一起奔跑在文化遺產保護最前沿“現場”。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