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初心使命 打造紅色資源宣教陣地
2022-01-12 10:26:37? ?來源:國家文物局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指示全黨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始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決不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奮力實現既定目標,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西柏坡是“趕考”精神和“兩個務必”精神的發源地。西柏坡紀念館將切實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引,牢記初心使命,落實好國家《“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管理運用,進一步深入挖掘西柏坡革命文物資源稟賦,創新革命文物展示傳播路徑,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弘揚革命文化、汲取奮進力量。 開展革命文物和史料征集,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力度 西柏坡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所在地,黨中央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時期的偉大革命實踐,產生了豐富而珍貴的革命文物,是革命傳統教育生動素材。西柏坡紀念館文物藏品的來源主要有三個途徑,一部分是1949年3月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進北平時留存下來的,如大量的辦公桌椅及家具等;一部分是西柏坡紀念館成立后,解放戰爭時期曾在西柏坡工作的老領導、老同志及其家屬、工作人員捐贈的,例如毛澤東的中山裝、劉少奇的文件箱、任弼時的懷表等物品;第三部分是不斷派出工作人員進行走訪征集到的。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西柏坡紀念館通過線上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媒體平臺,向社會公開發布了《西柏坡紀念館關于征集黨史文物資料的公告》,經過努力,征集到革命戰爭時期文物23件,征集書畫作品75幅,征集文獻資料78件,進一步充實了館藏,也為開展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載體。 保護好革命文物,是革命文物管理的基礎和前提。西柏坡紀念館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指導下,始終堅持科學保護、系統保護,不斷進行文物的保護性修復,改善革命文物的保存環境和保存狀態,讓革命文物煥發新生。一是始終重視對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的保護性修繕。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歷史見證,是西柏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核心。曾于1992年、2011年進行過一定范圍的維修,涉及圍墻、房屋、木構件等。2021年,為了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西柏坡紀念館根據實際情況,再次啟動了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保護與修繕工程。修繕范圍主要包括舊址部分外圍墻修復,中央機關小學、毛澤東舊居、周恩來舊居等院落的外墻、地面、木料的修復及保養。二是將館藏可移動文物的日常管理和及時修復相結合。2021年,西柏坡紀念館啟動了館藏油畫《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的修復項目。這幅油畫是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吳冠中先生于1972年的作品。油畫真實再現了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的全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與文化價值。西柏坡紀念館請國家博物館編制了方案,目前正在報審中。經過修復后的作品,將重新為展覽、研究和教育發揮作用,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促進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化的交流。 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開展多場館革命文物展示 革命文物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實物載體,讓革命文物“活”起來是革命文物展示、利用、研究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西柏坡紀念館利用紅色革命文物作為“生動教材”的根本屬性,通過舉辦展覽,打造黨史學習教育主陣地,拉近了文物與廣大觀眾之間的距離,通過“活”起來的文物,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2021年,西柏坡紀念館共舉辦臨時展覽和各地巡展30個。一是推出展覽“西柏坡——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在河北省文物局倡導的紅色文化進校園“建黨百年”主題活動中,西柏坡紀念館向石家莊四所院校輸送該展覽,讓西柏坡時期的紅色革命文化走進校園,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二是推出“紅色土地 英雄河北——河北革命史聯展”,在河北省11個地市和辛集、定州展出,充分解讀了河北革命史在中國共產黨革命歷史當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推出“偉大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榮獲河北省紅色題材展覽十大精品;四是推出“燈塔照耀中國——中共中央駐地聯展”,由西柏坡紀念館與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7家紀念館共同策劃舉辦,為建黨一百周年隆重獻禮。此外,西柏坡紀念館還與北戴河秦行宮遺址博物館共同舉辦展覽“新中國從這里走來”,與秦皇島山海關區委、區政府共同主辦展覽“弘揚西柏坡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展覽根據不同主題,分別采取文物、圖片相結合的形式,使更多的館藏文物得以利用和循環展示,在展覽中發揮出作用,真正做到了讓文物“說話”,通過文物展示歷史。 強化革命文物研究闡釋,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革命文物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壯麗篇章。如何讓革命文物煥發光彩,讓紅色基因融入人們的精神血脈,西柏坡紀念館刻苦鉆研,形成了多體系多層次的研究成果。一是在深入推進革命文物研究利用工作中,根據館藏文物特點和類別,梳理研究革命文物151件,通過當事人口述歷史、采訪親屬、革命文物捐贈者自述、檔案記錄查詢等方式,將文物故事編輯整理為《西柏坡文物》叢書,以西柏坡文物為線,通過文物與人物、事件的結合,從多角度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現西柏坡歷史。二是利用革命文物資料以及口述史料,出版《西柏坡口述歷史》叢書,形成了豐厚的成果。三是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編輯出版“雙百”書籍《西柏坡100個經典瞬間》《西柏坡100封書信解讀》《民主人士北上史錄》《土地會議實錄》《圖說西柏坡》《劉少奇與西柏坡》《西柏坡北莊記憶》等書籍。并在《求是》《黨建》《學習時報》《人民日報》《國防教育》等權威刊物發表文章十余篇。這些研究成果,很好地弘揚了西柏坡精神,深度發揮了革命文物及史料的宣教作用。 拓展革命文物運用方式,讓革命傳統教育普惠更多群眾 《“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出:“提升革命舊址開放水平,完善重要革命紀念地設施。用好革命文物資源,舉辦國家和群眾性紀念活動,積極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創新革命文物宣傳傳播方式,加強革命文物資源網絡空間建設。”西柏坡紀念館一直致力于拓展革命文物的運用方式,使革命傳統教育普惠更多群眾。一是開展革命文物數字化。西柏坡紀念館是中宣部遴選的15家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首批試點單位之一。西柏坡紀念館通過掃描實物信息、科學數字建模等手段,精確記錄館藏可移動珍貴文物狀態、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外體情況和陳列展覽館的全景可視信息。此外,西柏坡紀念館還組建專業團隊拍攝整理了部分文物的高清圖片及文字材料、景區語音講解和音視頻等革命文物數據資料,大力推進西柏坡紀念館革命文物數字化工作。為了有效應對近兩年疫情對于旅游業的沖擊,西柏坡紀念館將數字化信息充分利用于網絡、移動終端等媒體,通過現代手段使游客實現通過手機、網絡足不出戶游景區,通過文物數字化成果利用拉近文物與廣大觀眾之間的距離,通過“活”起來的文物,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二是用活用足西柏坡紅色資源,創新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形式。豐富宣講內容,不斷延伸黨史學習教育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開展宣講活動5000多場次,配合社會各界和各級黨組織舉辦活動2000余場,受教育黨員群眾達180萬人次。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一處處舊址講述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一件件文物彰顯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踏上新的征程,我們將切實從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讓革命文物綻放新光彩,讓紅色基因永不褪色、代代相傳。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