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首登《國家寶藏·展演季》 文物特展啟動儀式啟動
2021-12-25 21:12:55??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12月25日訊(本網記者 陳靜)今晚19:00,《國家寶藏·展演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迎來收官。本期節目中,來自全國三十所參展博物館的館長們將齊聚一堂,為大家揭開《國家寶藏》文物特展的面紗,福建博物院館藏的唐波斯孔雀藍釉陶瓶也參與特展。同時,三十位館長還將帶來從當地重要考古遺址中采集到的“厚土立方”,現場齊心共建“何以中國”裝置作品,以此啟動特展。 兩個多月前《國家寶藏·展演季》開播以來,開啟了一場才華與創意齊飛、傳統與現代共舞的國寶創演之旅,帶領觀眾感嘆“少年十八歲”的意氣,品讀“乾隆乾隆”的情趣,悉數“星漢燦爛”下的感動,聆聽“惟石能言”中的堅守。目前,所有創演作品均已導入故宮文華殿展廳,它們即將和眾多文物一起,呈現多元維度的創新特展。 文明如水,匯聚成“何以中國”的答案 參展文物揭開面紗 《國家寶藏》三季以來,始終懷揣“讓國寶活起來”的火熱初心,不斷提煉文物自身的獨特氣質、解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挖掘歷史深處的精神礦藏,引領大家探尋“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為深情致敬中國考古百年以來的上下求索,這場匯聚三季節目之沉淀和思考的文物特展,以“何以中國”為主題,盛邀廣大觀眾共賞百年考古的心血結晶。 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有過統一與分裂、碰撞與交融、輝煌與滄桑,但我們的文明從未斷流,而且還在不斷傳承、光大、創新。本次特展將中華文明比作水,向觀眾展現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浩蕩氣象,展覽的單元也依水而定:第一單元為“源”,駐足凝望文明起源之時的點點星芒;第二單元為“流”,展現歷史上民族與民族之間、本土與外部之間、人類與天地自然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第三單元為“匯”,嘗試回答先民們生發的思想、錘煉的技藝、匯聚的典籍如何讓我們凝聚成一個整體,以及中國又為世界的發展貢獻了什么。 三季磨一劍,自是精品薈萃。本次展覽,各大博物館攜珍貴館藏而來,從新疆到遼寧,自陜西至福建,東西南北中匯聚一堂,展品涵蓋石器、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玉器、瓷器、古文獻等多種文物品類,琳瑯國寶包羅萬象,盡顯中華文明的光華璀璨。 即將亮相特展的國寶中,既有皿方罍、杜虎符、云夢睡虎地秦簡、玉琮、商鞅方升、何尊、長信宮燈、顏氏家廟碑、《鹿王本生圖》(復制品)、金甌永固杯、商周十供等三季節目以來的高人氣文物,也有七璜組玉佩、鄂君啟金節、唐波斯孔雀藍釉陶瓶、唐僧取經圖枕等首次登上《國家寶藏》的珍貴寶藏。 屆時,哪件文物會站上C位?哪些初登《國家寶藏》的文物有“火力出圈”的潛質?它們又將為我們帶來怎樣蕩氣回腸的故事?一切答案,靜待觀眾親自解鎖。 寶藏聯絡員前來助陣 文物與非遺、民俗碰撞出“國寶身份證”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1934年,魯迅先生在《引玉集》的后記中寫道,“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的遺產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 作為《國家寶藏》文物特展的配套衍生節目,《國家寶藏·展演季》是一次中華傳統文化的巡禮,也是一次面向文藝高峰的攀登。九期以來,所有國寶創演者盡一己所能,開時代之生面;借現代技術,展祖先之才情,為全國觀眾帶來別開生面的知識分享和文藝作品。 《國家寶藏·展演季》在遍邀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愛好者創演“文藝展品”的同時,還派出了另外一支小分隊奔赴各地,重走《國家寶藏》三季以來的博物館,協助館長們為特展制作不一樣的國寶身份證。 何謂“不一樣的國寶身份證”?本期節目,寶藏聯絡員們將在舞臺上逐一展示:尼格買提帶來的是形似故宮宮貓甪端的玩偶;餅叔的山西面塑,惟妙惟肖還原了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的模樣;維妮娜呈上的佛山獅頭,是從金漆木雕大神龕中獲得的靈感,并融合了嶺南地區的舞獅文化;苗霖攜手河南一位年近八旬的手工藝人結合婦好鸮尊,做了一件河南豫劇的盔頭;海陽的寶證月琴對應的是國寶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參與制作的還有云南當地的樂隊以及彝族寨子里的傳統藝人;張蕾帶來鴿哨作為寶證,因為從這枚小小的鴿哨中,她看到了非遺傳承人張寶桐老師的極致與執著。 不為繁華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終。這些寶證,是文物與各地非遺元素、民俗特色碰撞的產物。《國家寶藏·展演季》特別打造國寶身份證,再一次用全新的表達形式激活了文物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也代表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致敬之情與傳承之心。 每一位曾經與國寶發生過聯系的人們,以及每一位在今天守護國寶的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承中華文明,告訴全世界“何以中國”。 在《國家寶藏·展演季》行將話別之際,節目再度誠邀全國觀眾在未來的日子里,借助更多的手段,走近國寶、走進展覽、走進博物館,一眼千年,感受文明的厚度與溫度!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