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見凌家灘
2021-11-30 18:30:00?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上圖為凌家灘遺址出土的雙連璧;下圖為10月26日發布的北京冬奧會獎牌(背面)。新華社發 不久前,北京2022年冬奧會獎牌“同心”正式發布。官方介紹,“同心”背面由圓環加圓心構成牌體,形象來源于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雙連玉璧。此前的10月18日,凌家灘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為安徽省唯一。 從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到玉璧成為北京冬奧會獎牌設計靈感來源,凌家灘遺址最近連連“刷屏”。凌家灘遺址考古工作的背后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凌家灘又有哪些值得回顧的“硬核標簽”? 探尋中華文明史的重要標志 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長崗村,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是一處距今約58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自1985年被發現后,凌家灘遺址先后在幾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進行了12次發掘。 “我和蔣楠乘車從含山縣城赴長崗鄉,那時長崗鄉還未通汽車,我們只能乘含山到東關的車在太湖山下車。6月的天氣驕陽似火,到太湖山已是9點多鐘,我倆扛著幾十斤重的行李和發掘工具徒步走在山石路上……”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凌家灘考古隊首任領隊張敬國回憶,1987年,他第一次前往含山縣主持凌家灘遺址首次發掘的情形,“每天我們從工地到住地來回四趟,一天要跑20里,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時隔34年,今年10月,73歲的張敬國又一次來到凌家灘。他望著遺址,佇立久久。 作為保存較好的大型環壕聚落遺址,凌家灘遺址是目前國內所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較好、功能分區最為完整的大型環壕聚落,為全國罕見的大型“環壕聚落”遺址。凌家灘先民有規劃地營建環壕,與后世的“護城河”作用相似,有抵御自然風險和其他部落進攻的雙重功能。 作為當時巢湖流域乃至長江下游的一個大型區域中心,凌家灘遺址與周邊數個小聚落群體構成“眾星拱月式”的社會結構,中心與周邊的等級分化十分明顯。在凌家灘的考古發現或將中華文明史至少提前到5300年前。 近年來,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現場陸續揭露出大型紅燒土堆積區,根據現有信息推測,此處大型紅燒土遺跡或為神廟、宮殿類大規模公共建筑遺存。 走進冬奧 走向世界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凌家灘出土了大量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30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尤其以精美玉石器著稱世界。在1200多件玉石器中,代表性玉器有人、龜、鷹、龍等。玉龜、玉版、玉人、玉勺等100多件一級文物,現被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凌家灘出土的玉鷹、玉龍、玉版等珍貴玉器不僅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工藝制造水平,更反映了5000多年前先民的思想與智慧。“凌家灘文化”也因此與遼寧“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 此次成為冬奧會獎牌圖案素材的凌家灘玉璧,其形制含義深厚。有學者認為,“同心圓”外圓有四個直角對稱的圓孔,代表了四方,內圓代表人們生活的空間。內圓與外圓之間的弧形連線分割了內圓與外圓,也在玉璧上形成了一個中軸線。 “這里就是87M1墓葬,是我們1987年首次發掘凌家灘遺址的第一座墓葬。冬奧會獎牌的靈感原型雙連壁就是從這里挖掘出土的。”來到1987年凌家灘遺址首次發掘的墓葬區,張敬國激動地介紹。 “當我看到冬奧會獎牌發布,特別是看到屏幕上出現了凌家灘玉璧時,高興壞了。”張敬國笑著說。在他看來,凌家灘遺址是中華文明曙光階段最具代表性的遺址之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具有標志性地位,注定要走向世界。 “呵護”凌家灘 凌家灘遺址的考古發掘與規劃保護一直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1998年,凌家灘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以來先后被納入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重要大遺址保護規劃;2013年,凌家灘遺址成為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的安徽省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未來的凌家灘,將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面向大眾開放。 近年來,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安徽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專門出臺地方性法規——《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立法保護凌家灘遺址。建設中的遺址公園以“彰顯華夏玉文化,探源中華古文明”為主題,加快建設融合遺址展示、考古研究、農耕生產、生態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研學旅行目的地。同時,凌家灘遺址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同時也納入“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課題。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伴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凌家灘將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管理處主任唐軍表示,下一步,凌家灘遺址將繼續加強考古研究,致力于打造集資料整理、學術交流、人才培訓、公眾考古和學生研學于一體的共享平臺。 (《光明日報》記者 馬榮瑞 常河;《光明日報》2021年11月30日9版)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