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民族續文脈 為時代進步聚力量——國家文物局系統干部職工熱議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2021-11-22 17:31:50? ?來源:國家文物局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是在我們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在黨和人民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的重大歷史關頭召開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連日來,國家文物局系統干部職工認真學習領會六中全會精神,研讀熱議《決議》重要內容,歡欣鼓舞,備感振奮。 扎實學習,融會貫通,大家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與深化拓展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相結合,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通起來,與貫徹落實《“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相結合,推動工作,落地見效。 《決議》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我們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我國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羅靜表示,要全面落實全會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博物館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相結合,從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中,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錨定發展方向,努力交出一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答卷。 今年5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 羅靜說,我們將始終突出公益屬性、社會效益,提高博物館公共服務均等化、便捷化、多樣化水平;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卓越博物館發展計劃、中小博物館提升計劃、類博物館培育計劃,不斷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實施館藏珍貴瀕危文物、材質脆弱文物保護修復計劃;推出更多系列原創精品展覽,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全方位傳播體系;推動博物館與中小學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博物館與教育、科技、旅游、傳媒、設計等跨界融合,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決議》提出,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明顯提升。 “這讓文物工作者深受鼓舞,深感使命光榮,為我們今后的文物對外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明確了任務。”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外事聯絡司)副主任陳紅表示。 文物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促進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通過加強文物國際交流合作,讓文物說話,可以生動展現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有利于讓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更客觀地看待中國、更全面地認識中國,有利于推動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增信釋疑、凝聚共識,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陳紅介紹,我們將進一步推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擴大政府間文化遺產部門合作協議覆蓋國家,推動文物國際交流合作有機融入國家外交、國際傳播,充分發揮文物作為文明交流互鑒重要平臺的作用,為文化遺產國際治理貢獻中國力量、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國家文物局機關服務中心主任王勇強表示,以全會召開為標志,黨史學習教育進入新階段。我們要把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同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落地見效結合起來,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嚴于律己作表率、團結帶領干部職工同心協力擔當作為,圍繞機關服務中心的職責定位,切實做好安全生產、常態化疫情防控、機關服務保障、辦公區溫暖過冬等工作,確保取得扎實成效。 《決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這部分內容站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文化文物新聞出版工作的使命任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文物出版社社長張自成說,作為中央文化企業,文物出版社要發揮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主陣地作用。 張自成表示,要始終堅持出版為人民的初心使命,針對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對我社出版物品種仍不夠完善的現實,加大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提升優化圖書結構,補齊大眾讀物短板,注重中國文化遺產知識的大眾化、普及化,努力將中國文化遺產知識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加快數字轉型升級,推進融合發展,加強內容建設、提高原創能力、提升思想文化內涵,推出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今年是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成立50年,半個世紀以來,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堅持展覽主責主業,承擔了280多項國家重大文物展覽任務,足跡遍布世界五大洲40余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觀眾達8000余萬人,在傳播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推進各國友好往來、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表示,我們將深入學習并堅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把“兩個確定”轉化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我們將繼續做好展覽,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文博內涵、國際表達的展覽傳播體系,講好文物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譚平說,要加強國家形象樹立和文明傳播理論研究闡釋,打造國家級文物交流智庫,拓寬交流傳播渠道。充分運用數字科技和信息技術發展成果,用足用好文博事業改革發展政策紅利,加強文物資源保護利用,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徐秀麗)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