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成為海外文物回流的“主通道”和國際文物藝術品的“入海口”
2021-11-11 15:46:40? ?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1月10日,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落下帷幕。首設的文物藝術品板塊從開幕伊始就受到各方關注,成為本屆進博會的新亮點和增長點。首次參加進博會的佳士得、蘇富比、富藝斯等9家境外展商的41件文物藝術品達成購買意向,總貨值達7.6億元人民幣,遠超上屆5件展品220萬元的成交額。在達成購買意向的展品中不乏中國文物藝術精品。比如張大千的《驚才絕艷》《喬木芳暉》,齊白石的《紅線盜盒》,傅抱石的《高人讀書圖》,黃賓虹《五十萬卷樓圖》,黎雄才《長江大橋》,吳冠中的《歡騰》《自選集》,常玉的《黃桌上的菊花瓶》等。依托進博會這一促進海外文物回流的“主通道”,上海已經成為國際文物藝術品的“入海口”。 常玉《黃桌上的菊花瓶》 張大千《驚才絕艷》 吳冠中《歡騰》 “精準服務”真正讓“展品變商品” 為什么這些頂級文物藝術品機構愿意攜帶高價值作品亮相進博會?一方面,得益于進博會藝術品、收藏品和古物5件免稅政策,即每個境外展商在進博會展期內銷售5件以內藝術品、收藏品和古物類進口展品,可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另一方面,也是“上海服務”高效、精準的結果。進博會“5件免稅”政策,看似簡單,在實際操作上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復雜流程。為助力進博會“越辦越好”,推動“5件免稅”政策落地,在國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導下,上海市文物局與進博局、市商務委、上海海關、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自貿區保稅區等部門通力合作,建立工作機制,加強政策銜接,理順交易流程,完善服務保障,切切實實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上海市文物局專門制定發布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藝術品、收藏品和古物類展品服務指南(2021版)》,為展商參展、藏家購買提供全流程操作指引。依托自貿區保稅區通關便利優勢和上海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服務優勢,針對報關、物流、保稅倉儲、保稅出區展示、布撤展、留購等各個環節,為所有展商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精準服務。上海文物商店作為進博會境外展商文物類展品進口代理商,為文物類展品后續的留購、清關等環節的辦理提供保障。因此,本屆進博會文物藝術品板塊能夠吸引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20家藝術品機構參展,參展申報展品達178件,最終達成7.6億元購買意向,這背后是各方共同保障以及精準高效“上海服務”和“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城市精神的集中體現。 進博會藝術品、收藏品及古物類展品服務指南(2021版) “公益展示”鼓勵“商品再變展品” 根據國家文物局《關于支持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文物類展品監管和便利化措施的公告》,對于進博會展期內免稅進境銷售的文物類展品,在完成后續留購、支付、清關、交割等一系列手續后,將留在國內,并鼓勵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文物類展品進行不少于三年面向社會公眾的公益性展示服務。本屆進博會已達成購買意向的文物藝術品中很多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公益展示”將更好地發揮這批享受免稅政策的文物藝術品美育價值和社會效益,也是持續放大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和人文交流功能的另一種延伸方式。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已對本屆進博會后續完成免稅進境銷售的文物藝術品公益展示進行了提前謀劃,希望讓更多沒有機會進入第四屆進博會參觀的社會公眾,能夠通過公益展示服務的形式,一睹本屆進博會留在國內的文物藝術品真容。 “改革試點”促進更多海外中國文物交易回流 去年11月10日,國家文物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同推進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合作協議》,全國唯一的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在上海啟動。下一步,上海市文物局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第四屆進博會為起點,緊緊圍繞試點確定的“文物市場監管改革排頭兵”“社會文物政策創新示范區”“社會文物保護利用新高地”總目標,聚焦社會文物管理重點難點堵點問題,探索制定促進文物市場規范繁榮發展的創新制度,依托浦東新區合力打造“國際文物交易中心”,著力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做強做大文物交易平臺,進一步壯大上海文物藝術品“朋友圈”,放大“入海口”,促進更多海外文物藝術精品交易回流,加快將上海建設成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 (上海市文物局)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