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亞洲文化遺產進行時
2021-11-10 09:45:00?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北樓門維修前 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北樓門維修后 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阿米爾·圖拉經學院修復后夜景 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修復工作現場 (本文圖片由國家文物局提供) 【文明互鑒】 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亞洲的文化遺產是文明起源發展的重要見證,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閃耀結晶,是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回溯過去的幾十年,亞洲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亞洲各國對于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的意識與意愿正與日俱增。 中國為守護亞洲文化遺產貢獻力量 作為亞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交流互鑒中不斷發展。通過積極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交流與合作,中國為守護亞洲文明成果,推動亞洲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積極參與亞洲文明脈絡探究。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中國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百年間,中國特色的考古理論和方法逐漸成熟,中國考古“走出去”的深度和廣度持續提升。近年來,中國與亞洲15國開展了28項聯合考古項目,涉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多個重要遺址。這些合作進一步梳理了中華文明和亞洲文明的歷史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為進一步揭示亞洲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積極參與亞洲文明守護。1998年,中國政府在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開展首個歷史古跡修復合作項目,邁出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國際行動的第一步。經過20余年的深耕厚植,中國文物保護專家在亞洲的足跡已延伸至柬埔寨、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緬甸、蒙古、吉爾吉斯斯坦等6個亞洲國家的11處歷史古跡。 除周薩神廟外,中國還在柬埔寨實施吳哥古跡茶膠寺、王宮遺址保護修復項目,與印度共同擔任柏威夏寺國際協調委員會主席國,得到柬埔寨政府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希瓦古城是烏茲別克斯坦首個世界文化遺產,曾經建筑歪斜、周遭雜亂。在中國文保專家的幫助下,古城不僅恢復了歷史風貌,而且實現了歷史遺產與居民生活的和諧共存,中文“你好”“謝謝”成為當地居民掛在嘴邊的詞; 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在大地震中受損嚴重,中國文保專家到來,不僅幫助恢復了神廟原貌,而且讓當地專業人員和工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獲得了專業培訓和技能提升。這些合作項目讓亞洲人民的共同記憶得以重現生機與光彩。 中國積極參與亞洲文明價值闡釋。2014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成為亞洲首個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跨國文化遺產項目,絲綢之路跨國保護研究首次取得突破性進展。申遺成功后,中國定期舉辦絲綢之路遺產保護管理培訓班,積極開展絲綢之路共享數據庫建設,共同提交世界遺產保護狀況報告,使三國間的合作不斷深化,日益鞏固。中國與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聯合成立西安國際保護中心,為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費爾干納-錫爾河廊道等跨國申遺項目,以及絲路沿線各遺產點的對話與交流提供切實保障。中國還在積極推動海上絲綢之路、萬里茶道等保護、研究與跨國聯合申遺。這些合作均是致力于揭示亞洲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向世界闡釋和傳播亞洲文明之美。 中國積極參與亞洲文明互鑒。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的賀信中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近年來,我們不斷用展覽講述中國故事、推動文明互鑒、促進民心相通,將中國與亞洲國家間文物展覽交流打造成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2017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舉辦的“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文物展在香港展出,對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價值進行闡釋傳播;2019年,“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北京舉辦,匯集亞洲全部47國與埃及、希臘兩個文明古國的珍貴文物,實現亞洲文明大聯歡;2017年到2020年,中國八地九家博物館接力展出在戰火中得以保存的阿富汗珍貴文物。這些合作展覽向世界推介亞洲文明的璀璨成果,深化了亞洲文明間的相互了解。 中國倡議得到亞洲國家積極響應 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中國愿同各國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為更好傳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撐”。這一主張與他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中發表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之論斷相輝映,切中亞洲文明傳承發展之時弊,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宏大背景下,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藍圖中,為文化遺產國際合作擘畫了明確的前進方向。 為落實習近平主席的重要主張,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凝聚共識,2021年10月27日至28日,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市人民政府以線上方式成功舉辦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干事等5個國際組織高級別代表、亞洲36個國家的20位文化部長、19位駐華使節等高級別官員以及18國專題演講人出席。會上,10個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27個國家攜手發布《關于共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倡議》,中國設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啟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青年大使計劃”。 與會國際組織代表及各國文化部長積極表態,響應習近平主席關于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倡議。對于中國為推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的交流合作平臺,他們均高度贊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干事曲星在致辭中轉達總干事奧德蕾·阿祖萊對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關注和支持,并感謝中國國家文物局為應對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挑戰而舉辦此次對話會。伊朗駐華大使穆罕默德·克沙瓦爾茲扎德表示,伊朗是響應習近平主席“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倡議的第一批國家之一,希望能夠通過保護行動,在未來更好地保護亞洲文化。 與會代表意識到,受城市發展、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及武裝沖突等影響,亞洲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總干事韋伯·恩多羅指出,目前全球面臨各個領域的眾多挑戰,對我們的文化遺產造成了重大影響。柬埔寨文化和藝術部大臣彭薩格娜也認為,過去的戰爭導致大量文物藝術品被毀壞,如今城市化快速發展使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受到沖擊。亞洲各國認為中國召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恰逢其時,應對這些嚴峻和緊迫的挑戰,根本出路在于亞洲國家共擔使命、攜手合作。正如敘利亞文化部部長盧布娜·莫卡維德所說,我們必須采取有效和智慧的措施,來應對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的諸多挑戰。 與會代表紛紛表示,希望通過對話會,加強亞洲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合作,實現亞洲共同愿景。阿聯酋文化與青年部助理次長薩勒瑪·達爾馬基提出,期望能搭建更多合作平臺,讓更多國家從合作中受益。伊拉克文化、旅游和文物部部長哈桑·納赫姆認為,應當鼓勵亞洲文明相互學習,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保護理念,假以時日,能夠演變成亞洲的整體理念。越南文化、體育和旅游部副部長黃道剛表示,決心履行共同目標,為建立文化繁榮、文明昌盛的亞洲作出積極貢獻。 本次對話會成功搭建了新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合作機制與對話平臺,亞洲國家達成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共識。與會各國專家就“文化遺產促進亞洲可持續性發展”“文化遺產助力亞洲文明交流互鑒”“文化遺產應對亞洲未來挑戰”三個專題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學術觀點交流。正如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所說,這一機制將超越政治分歧和爭論,團結所有國家,為保護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這一崇高事業而努力。 亞洲攜手促進文明傳承 中國一向高度重視保護亞洲文化遺產對于傳承亞洲文明、提升亞洲認同與自信的重要意義。中國身體力行,活躍在保護亞洲文化遺產的一線方陣,為推動亞洲文明交流互鑒提出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 在本次對話會上,中國代表亞洲27國發布《關于共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倡議》,提出亞洲各國合作開展亞洲文化遺產行動,守護亞洲文明成果、推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凝聚亞洲發展共識、激發亞洲創新活力,以文化遺產共塑亞洲未來、攜手應對風險挑戰,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 中國將以本次對話會成果為基礎,以《關于共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倡議》為核心,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青年大使計劃”等為抓手,通過理念、資金、人才等方面,不斷充實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具體合作內容,持續擴大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國際號召力。穩步推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機制性運作,聯合發起國通過聯盟章程,細化和規范聯盟的性質、使命和職能,進一步明確聯盟的發展方向和合作內容,積極呼吁更多的國家加入聯盟,持續擴大亞洲文化遺產聯盟的國際影響力。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框架下,與亞洲國家合作實施一批有價值、有影響的國際合作項目和國際合作行動,共同商議亞洲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共性或代表性的議題,應對亞洲文化遺產保護中突出的難點問題,分享各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經驗和成果,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為平臺,更好傳承亞洲文明。 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的文明古國,和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發起國,愿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為新起點,與亞洲各國文化遺產保護同仁并肩前行,同心協力共同開創亞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新局面,持續推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駛入“快車道”,為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注入新的、更強的文化力量,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譜寫亞洲新篇章。(《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0日16版 作者:李群,系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