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多措并舉提高文物古建防災減災能力
2021-10-27 16:59:10?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專家點評】 文物保護,任重道遠。提高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當前,亟須綜合運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將文物防災減災納入國家和地方應急管理體系。文物防災減災工作雖以文物部門為主體,但在災害發生過程中和災后緊急搶險時,屬于社會性重大突發事件,應按照國家應急管理制度組織實施,調集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快速聯動。同時,要充分發揮文物所在地居民的積極性,組織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制定完善文物建筑防災減災應急處置預案。不斷完善文物災害險情監測預警、風險評估研判、災情防范、受災處置、信息報告、災后修繕修復等一系列應急處置程序和措施,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切實增強文物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對于災害風險突出的文物古建和易發災害的地區,還應盡快編制風險管理規劃。 加強文物建筑日常監測,建立預警機制。做好文物建筑日常養護、定期巡查檢查,盡早發現問題。對已存在結構性安全隱患的部位進行支護,對天溝和排水管孔的堵塞等定期清除;對古建筑周邊一定范圍內排水系統定期疏通,結構系統定期檢測維護。要提前預判部署,加強預警預報,排除安全隱患。 做好受損文物災后搶救搶修工作。文保單位要搜集、保存好受損文物構件或部件,開展文物災害風險評估,做好搶救搶修臺賬。在不改變文物原狀、不影響文物本體安全和環境風貌的前提下,將建筑加固、減震防滲等文物防災抗災措施和文物修繕同步考慮、同步設計、同步實施。 增強文物本體空間防災能力,實施整體保護。組織開展文物本體專項系統研究,深入挖掘文物獨特的防災體系和御災功能,汲取古代建筑營造和防災智慧,盡最大可能保護文物安全。針對不同保護等級、不同結構、不同材料的文物建筑,采取差異化的防災保護措施,與現代防災技術相結合,形成更為科學合理的空間防災體系。對周邊環境應采取整體保護的思路。 注重科學技術應用,強化技術支撐。采用5G、“互聯網+”、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技術建立文物保護監測平臺,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對文物及周邊環境進行監測,實現數據的實時分析和預警設置,特別注意氣象數據與其他數據的相關性分析。借助先進科學儀器設備,對不可移動文物病害的評估、形成機理進行研究;提高病害治理水平,針對不同類型的病害、災害類型提出不同的保護方法。 (作者:張大玉,系北京建筑大學校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