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文物科技保護紀實
2021-09-23 17:25:00? ?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布達拉宮是書寫在建筑里的西藏歷史、文化和藝術,是西藏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1988年布達拉宮管理處成立以來,機構不斷健全,隊伍不斷壯大,制度日趨完善,管理日臻規范,維修保護力度全面加強,古籍保護研究全面展開,文物科技保護實現突破,文物普查建檔有序推進,文物闡釋研究不斷深化,附屬文物建筑利用得力,文化創意產業穩步發展,文化服務管理規范嚴謹,注重以科技力量推進文物保護管理和展示利用,開展壁畫數字化、建筑結構監測、建筑精準測繪、雷電監測預警、布達拉宮監測預警體系、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網絡票務系統、木構建蛀蟲防腐研究、安防智能化等一批科技項目,實現了從粗放式管理看家型保護向精細化管理科學化保護的轉變。 工作人員對古籍文獻進行登記、整理、分類、對勘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供圖 實施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2018年7月27日,李克強總理在布達拉宮考察時,對加強布達拉宮文物保護特別是古籍文獻保護利用工作作出指示。該項目經國務院批準,由中央財政通過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支持,明確項目周期10年、總投資3億元。項目自2018年底啟動以來,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先后下達專項補助資金6845萬元。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及時成立布達拉宮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布達拉宮古籍文獻(貝葉經)保護研究中心,制定布達拉宮文物(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總體規劃(2019-2028年)、保護方案和年度經費預算,編制布達拉宮文物(古籍文獻、貝葉經)保護利用項目總體工作方案,以及文物預防性保護、文物搶救性保護和文物數字化保護一期設計方案。開展古籍文獻登記、目錄整理、分類、對勘等工作。開展館藏古籍文獻病害研究、古籍文獻寫印色料溶解性研究、貝葉經DNA研究、貝葉經病害調查工作、藏紙基本性能數據測試、古籍文獻檔案整理及編碼研究,以及古籍文獻保存環境檢測。成功研發貝葉經靜電吸附無損提取裝置。 實施布達拉宮建筑結構監測項目。自2007年,布達拉宮管理處與北京交通大學合作,針對人流損壞和構件老化損壞以及墻體的穩定性,制定“布達拉宮參觀客流控制值”和“布達拉宮重點部位結構監測方案”,開展木構件監測和墻體監測,收集了翔實的建筑安全信息,為布達拉宮建筑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數據,提升了布達拉宮建筑安全預警能力,實現了布達拉宮文物保護由被動保護向主動保護的轉變。 創建布達拉宮環境監測及綜合管理平臺。針對全球氣候變暖等引起西藏氣候反常給文物保護帶來的影響,布達拉宮創建布達拉宮環境監測及綜合管理平臺,利用BIM技術(系統),解決現行管理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比如:保護中巡查和預警問題、災害應急問題、周邊環境問題、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問題、信息查詢和資源共享問題等。同時,將布達拉宮信息化所有子系統通過合理的組織和綜合展示,實現多源、海量數據集成和管理,為布達拉宮保護管理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保障。 實施布達拉宮精細化測繪項目。布達拉宮內部房間結構錯綜復雜,幾乎無規律可循,若想用傳統測量方法對整個布達拉宮建筑進行精準測繪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基于此,布達拉宮精細化測繪項目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根據布達拉宮建筑分布特點及各區域精細程度,使用不同精度等級三維激光掃描儀對布達拉宮建筑進行內外精細化三維掃描,獲取布達拉宮建筑內外三維信息,為布達拉宮的監測和文物保護研究、開發利用、建模等方面提供準確的數字信息,為布達拉宮建筑保護提供準確可靠、高效的數字依據,為文物監測、預警工作順利開展做鋪墊。 建立布達拉宮雷電監測預警系統。利用全國雷電監測網的閃電定位資料、地面電場儀、氣象雷達、衛星等探測資料,通過多要素綜合分析,研制專門服務于布達拉宮及周邊地區雷電活動監測預警系統,進而提高布達拉宮管理處和相關部門對雷災防御的應對能力。經與氣象部門協商,建立了專為布達拉宮服務的氣象站,為布達拉宮的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預警、預防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實施布達拉宮文物數字化項目。2012年11月至2015年6月實施完成壁畫數據采集項目,這是布達拉宮歷史上首次對內部壁畫進行系統的、完整的數據采集,為今后壁畫的展覽、出版、研究、修復提供精準資料。2017年5月至10月,實施完成布達拉宮游客全景導覽項目。2020年4月至11月,完成布達拉宮100套130件精品文物的三維、高清建檔和視頻的數據采集,為線上、線下展覽和研究、保護提供數據。2020年7月至11月,實施九世靈塔高清數據采集,填補了布達拉宮靈塔等大型不可移動文物無圖片、數據資料的空白,為靈塔類文物的數字化建檔、數字化展示和工藝研究等提供了精準數據。實施館藏巨幅展佛唐卡數據采集和數字化建檔。開展古籍文獻數字化掃描,完成德格版《大藏經》103函66008張圖像掃描、壓縮、轉換、OCR藏文識別,完成永樂版《甘珠爾》11函5794張圖像掃描及圖像壓縮。購置古籍文獻修復設備開展古籍文獻修復,制定《修復檔案提交書寫規范》《修復用語規范(第1版)》。研發貝葉經病害識別軟件和貝葉經無損取放裝置。安裝貝葉經庫房環境監測設備、鼠害監測設備,并開展連續性監測。實施古籍數字化平臺建設項目,完成平臺建設具體方案細化、藏品綜合管理系統與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等軟件研發、知識圖譜相關需求前期研究等委托工作。通過引進科技保護技術,實施珍寶館文物智能溫濕度監控系統,在珍寶館一至三層和雪城各景點設立多媒體觸摸屏或多媒體播放器、多媒體投影儀器,實現游客通過點擊觸摸屏、聽取電子講解、觀看視頻等多形式了解展陳內容。 實施布達拉宮安防智能化提升項目。采用數字化、網絡化設備,提升智能視頻分析能力,將報警區域的實況圖像自動發送至客戶端,提高綜合管理和應急聯動能力。實施智慧用電項目,將傳統的電氣火災監控裝置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做到設備與平臺的無縫銜接,簡化安裝流程,快速實現既有線路的用電監控改造,實現用電線路的電氣火災預警,防患于“未燃”。 開展布達拉宮蟲蛀防控項目。通過開展對布達拉宮建筑木結構、墻體內泥土及微生物、紙質品和絲織品文物蟲蛀的防控實驗,研究制定蟲蛀預防措施,為布達拉宮建筑和文物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并通過對害蟲的種類、習性的研究和對建筑所用土、木材料和館藏易蟲蛀文物的質地分析研究,評估近年來大環境(氣候變化)對文物、建筑的影響,結合監測和分析微環境影響,提出布達拉宮防蟲蛀預案。布達拉宮管理處維修科與西藏大學理工學院共同實施木結構防蟲研究,基本摸清木結構樹種及蛀蟲種類、蟲蛀面積,制定害蟲防治對策。組建由昆蟲、木材、建筑、氣象等領域專業人員或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進一步推進建筑防蟲工作。 新時期、新征程、新風貌!布達拉宮文化遺產事業邁入新征程。布達拉宮人將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務實的作風,推進布達拉宮文物保護管理、展示利用、遺產研究、旅游管理各項工作,譜寫雪域高原布達拉宮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