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古今文化遺產 匯聚文博奮發力量
2021-08-13 11:59:06? ?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2021年5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組織2020級國家文物局“高層次文博行業人才提升計劃”的來自全國11個?。ㄗ灾螀^)的20名學員,前往陜北榆林、延安兩地開展了“探尋文明之源 汲取紅色力量——陜北研學”主題教育活動。 國家文物局2015年啟動的“高層次文博行業人才提升計劃”是國家文物局與相關高等院校合作,面向文博行業在職人員,重點向文博系統基層在職人員,招收碩士研究生。通過學歷教育與文博行業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的方式,在提高文博行業在職人員學歷水平的同時,培養一批具有文博專業素養的實踐型、創新型高層次專業人才。 通過在榆林石峁、統萬城遺址及延安革命紀念館、寶塔山等七個考察點的參觀學習,這群年齡在25至35歲之間的學員在黨史學習教育及專業知識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充分彰顯了基層文博工作者求學求實、奮發向上的青春底色和亮色。 探尋古今歷史文化遺產,感悟遺產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石峁遺址、統萬城、高家堡古鎮、榆林衛城遺址等遺產地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承載著重要的歷史記憶、科學和藝術價值。走進這些壯美的遺產地進行全面考察,學員們不僅拓寬了文博視野,感悟了遺產魅力,收獲了考古、文物保護、博物館、文化遺產管理等不同方向的專業知識,更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增強了文化自信。 實踐性學習是文博從業人員真正做好學習和研究的根基所在。在“華夏第一門”——石峁外城東門遺址、“皇城臺”遺址和石峁遺址文物醫院陳列室,考察石峁遺址考古現場、文物保護與展示現場后,學員們為規模宏偉的石筑城址、原始獰歷的墻體石雕裝飾等考古發現而驚嘆的同時,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石峁遺址考古工作所采用的先進發掘理念以及古DNA、地質、環境、動植物等多學科協同的研究方法,這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學員張正雄在石峁考察現場生發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石峁文化的存在時間持續了500年左右,體量巨大的石峁古城,其修建和使用的年代為何至今仍難以做出準確的劃分?石峁文化中的玉文化具有非常顯著的特色,而石峁周邊并無玉礦,這些玉料的來源在何方?他表示,類似的諸多問題本身就是這次研學活動的重大收獲,也是今后自己研究石峁文化的重要線索。 在我國古代匈奴族遺留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統萬城,通過對這處大夏國國都遺址的格局規劃、建筑材質、人文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實地考察,學員們對其作為當時的草原都城,在建筑材質方面大量使用三合土材料、在設計及構建方面突出兼具防衛及倉庫功能的馬面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從文化遺產學視角對統萬城遺址的保護規劃、文旅融合發展進行了討論。 在統萬城,留給學員們深刻印象的,不僅有流沙半掩、歷經千年滄桑卻依舊佇立的城垣,更有一位在這里堅守了8年還依然風趣如往昔的講解員李少鵬。學員康有來在學習筆記中寫道:“聽他用幽默生動的語言把統萬城的歷史考古信息、個人見解講給我們聽,聽他花6個小時來回徒步統萬城所在的毛烏素沙漠,聽他在統萬城所遇見與‘赫連勃勃’為鄰的蛇等工作生活的點滴……我想,今天我國文化遺產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背后,離不開像他一樣默默付出與堅守的文博人”。學員朱曉娟一提起“統萬城那位皮膚曬得黑黑的講解老師”,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從畢業后一直待在那個荒涼的地方一講就是8年,我想,沒有極大的熱情,一個活潑的年輕人是很難堅持下來的。文物工作就需要這樣一群有熱情的人來干?!?/p> 榆林衛城東城墻遺址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充分體現了十五世紀以來陜北古代文化的深厚內涵。由于擾掘、建筑占壓等人為因素和雨水沖刷及動植物破壞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城墻夯土面受損嚴重,目前正在開展保護修繕工作。學員們從文物保護、展示利用等角度認真考察了東城墻所采用的“磚包砌筑技術+重點區域部分原貌展示+設置步行棧道”等保護方式,遺址的原真性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展示,這一現場教學為學員們今后實地開展文物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積累了一定經驗。 在榆林古城墻的考察讓學員朱曉娟重新認識了文化遺產展示利用方式的多樣性?!罢麄€墻體分兩段采取了不同的修復方式:一種是復古包磚結構,另一種是木板式的。這樣老百姓在古城墻放松休閑的時候不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也能分清哪些是原有的、哪些是修復的?!彼f,“原來我一直認為模仿得越像古代建筑越好,沒有考慮到觀眾實際需求。在這里我突然意識到,只有將文化遺產融入到群眾的生活中,讓群眾對文化遺產產生一種需要感和自豪感,就自然想去保護它?!?/p> 追尋革命先輩奮斗足跡,感悟延安精神,汲取更磅礴的奮進力量 “革命圣地”延安,是黨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黨帶領人民軍隊奔赴抗日前線、走向新中國的出發點。 攀登巍巍寶塔山,回望延安革命歲月。寶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標志和象征。站在巍巍寶塔山上,俯瞰依托“三山兩河”發展而呈現一片勃勃生機的延安,回顧那段艱苦奮斗的革命歲月,體會和感悟延安精神,跨越時空的偉大延安精神繼續滋養著學員們的初心,激勵著學員們不斷前行。 追尋從嚴治黨源流,立心鑄魂增強黨性。延安革命紀念館前的廣場中間,毛主席的銅像巍然佇立,銅像背后坐落的即是紀念館。學員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基本陳列之“鑄魂——延安時期的從嚴治黨”專題展覽。通過參觀學習,學員們懂得了作為一名黨員、一名文博工作者應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維護黨的形象,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也更加明白了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參觀楊家嶺革命舊址,重溫中共七大精神。楊家嶺革命舊址,是黨中央領導人在延安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76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明確了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使我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學員們透過一間間窯洞舊址、一張張老舊照片,真切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家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 革命舊址是最鮮活的黨史教材,通過參觀革命舊址,學員們受到了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增強了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信心和決心。學員張正雄說:“這次研學活動對我們而言也是一次非常生動深刻的黨史課,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和精神洗禮。”“毛主席在延安對青年提出的‘永久奮斗’,這正是青年始終如一的底色,也是文博青年的真實寫照?!睂W員郭慧表示,“我們一定要把革命文物保護好、傳承好,革命精神繼承好、發揚好,這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最好的精神源泉和動力?!?/p> 追逐文博事業夢想,感悟初心力量,增進更堅定的文博情誼 這次研學活動既是一場生動的專業素養提升實踐課,也是一次個人對于文博事業發展思考及正確定位的初心之旅。學員們通過實地研學方式不僅全面了解考古發掘、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博物館陳列展覽等文博實踐,加強了對文博行業發展現狀認識,拓寬了文博專業研究視野,更深刻地認識到文博事業發展除了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外,還要有一顆堅定的文博初心。 這次研學活動對于學員們來說更是一次精心策劃、通力合作、真情交流的團結之旅。從活動方案的制定到與國家文物局人事司及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部門的銜接,從活動橫幅的制作、物資采購等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到研學途中學員們攝影拍照、加班趕稿,從研學活動結束后撰寫個人心得體會到財務報賬等總結收尾工作,學員們按照既定分工,各司其職,群策群力,圓滿順利地完成了本次活動。 學員們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多次作出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文博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這些都表明文博事業發展進入了歷史最好時期,也為廣大文博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干事創業的平臺。作為文博工作者,要以此為契機,把握機遇,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深入踐行文博初心,勇于擔負起新時代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使命,為推動新時代文博事業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文冰)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