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推介活動在福建泉州舉行
2021-04-28 17:12:54??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4月23日,2020年度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推介活動在福建泉州舉行,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人民政府有關負責人出席活動并致辭,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專家、會員單位代表共100余人參加了活動。 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推介活動是文物保護工程管理領域的一項重點工作,旨在通過宣傳推廣優秀文物保護項目,展示文物保護工程最新的研究設計理念、施工技術方法和項目管理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促進行業水平提升。2020年度共推薦山西臨汾堯都區東羊后土廟修繕、福建廈門鼓浪嶼日本領事館舊址修繕、福建泉州府文廟大成殿修繕、廣東河源仙坑村四角樓修繕4個優秀項目,每個項目各具亮點和特色,項目代表在活動中分享了項目做法與經驗。 活動期間還安排了文物保護項目學術論壇,相關學者圍繞北方地區、南方地區文物建筑設計修繕特點、設計與施工銜接、近現代建筑保護等主題作了學術報告,與會人員開展了充分研討交流。 (文 宣) 附:2020年度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介紹 山西臨汾堯都區東羊后土廟修繕項目 山西省臨汾市東羊后土廟,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被毀,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占地4211平方米,建筑面積1072平方米,是一處集建筑與彩繪泥塑精華于一體的古代寺廟。廟內遺存的元代建筑及明代彩繪泥塑,結構別致,工藝精湛,均代表了同時期的最高水準。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2006年,東羊后土廟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與彩塑及壁畫的緊密連帶關系是大多數寺廟類建筑的共同特點。后土廟建筑因歷史上漏雨、下沉、風化等因素造成多處出現了變形和損毀,同時殃及到密集分布在建筑地面、墻體及梁架上的彩塑,導致大量壁塑松動或墜落損毀。建筑與彩塑錯綜復雜的連接固定構造,牽一發而動全身,也給保護修復帶來了諸多技術上的挑戰。 由于受跨越專業技術門類的限制,古建筑與彩塑兩部分的保護修復,往往從立項、方案設計到施工,都是單獨申報、分別實施的。實踐證明這種分別施工的做法,會因缺乏修繕措施上的相互支撐,在兩者交錯關聯的區域,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而形成了“修繕盲區”,如何延續古建筑和彩塑及壁畫的長久保存,消除修繕盲區,也是項目面臨的最大考驗。 本項目主要有兩大亮點。一是鑒于寺廟類建筑與彩塑保護修復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后土廟項目首次在跨專業合作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采取雙方設計、施工、監理通力合作、相互交叉支持與技術交底的合作模式,對共同涉及區域制定統一施工組織設計,在七個方面實現了技術難點的攻關與突破: 首先如何對一個布滿數以萬計壁塑的變形建筑梁架實施安全矯形、重新恢復建筑和壁塑大結構的平衡、安全、穩固,這一過程面臨諸多風險,稍有不慎將會導致一損俱損的連鎖反應。一般的做法基本是維持原狀,只作局部的補強加固。但暫時的保守治療,治標不治本,而且從建筑力學角度,失去了重心和平衡的骨架,無法長久負荷密集壁塑的重量,同時在擠壓變形的骨架內,墜落的壁塑殘塊無法拼對恢復原位。經過反復的施工組織設計和周密的研究預案,通過對建筑與壁塑結構的研究與解析,繪制結構關系圖,包括逐一確定每一個個體塑件與骨架的連接承重點位置,逐一制定操作技術路線等,確保了建筑梁架、壁塑整體框架以及單體塑件之間在整個矯形過程中的安全穩定性,實現了徹底根治建筑與壁塑的結構性病害的目的。此外在其余六個方面同樣實現了單一工程難以逾越技術高度,如變形梁架上壁塑與梁架的臨時切割和重新固定問題;建筑梁架上墜落或松動壁塑的連接固定問題;固定在地下的塑像的根基腐朽問題;地下毛細水可溶鹽對墻體及彩塑侵蝕的治理問題;坍塌神臺及神臺上的彩塑穩定性修復問題;承載壁塑的墻體風化引起的壁塑脫開墻體問題等。 二是前期研究先行、工程中全過程同步開展研究。本項目秉持“以科研提升文物保護工程實施水平,以文物保護工程實施促進科技創新”的思路,在工程的一開始就確立了用科研的方法去做文物保護工程,強化工程實施過程中的科研意識和保護技術研究。在項目實施中,堅持前期研究先行,透徹地分析病害;試驗先行,試點推開;慎用保護劑和封護劑,堅持原材料、原工藝。總結出了后土廟彩繪泥塑及古建筑的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和傳統技法,并應用到了保護修復過程中的各個技術環節中,用前期研究的結論指導了工程的順利進行。同時,在工程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本項目充分認識到保護修復過程是最直接、最細致、全方位接觸文物的過程,是進一步對文物再認識和再研究不可或缺的契機,最大限度地采集和詳實記錄了大量有關后土廟彩塑及建筑的歷史和現狀的原始信息,為后土廟文物的后續長久保護和研究留取了一套完整的影像和文字資料。 山西臨汾東羊后土廟古建筑及彩繪泥塑保護修復工程,是集合作、考證、研究、保護修復于一體的創新性實踐過程,不但從根本上修繕了古建筑的結構等損傷,還將數以萬計的彩塑殘塊重新修復歸位,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古建筑及彩塑泥塑的延續。保護修復后的后土廟,無論是彩繪泥塑還是古建筑,都消除了結構安全隱患,呈現出了健康完整的狀態,體現了精益求精的精湛技術效果和科學嚴謹的保護修復理念,是寺廟類古建筑和泥彩塑同步修繕修復的一次開創性實踐案例,積累了古建筑及其附屬類文物共同修復、無縫銜接的成功經驗。 福建廈門鼓浪嶼日本領事館舊址修繕項目 日本領事館舊址坐落于廈門鼓浪嶼島東,位于鹿礁路24、26、28號。該建筑群是鼓浪嶼島上完整留存的 19 世紀外國領事館建筑之一。日本領事館舊址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浪嶼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文物建筑面積總計 4274 平方米,庭院占地 3630 平方米,產權現屬廈門大學。建筑群包括領事館、警察署、警察及領事宿舍共三座建筑,同處一個院落內。原日本領事館及附屬建筑建于1898年,原警察署和原警察署宿舍建于1928年。 鼓浪嶼日本領事館舊址保護修繕工程有兩個亮點。一方面,在修繕工程的過程中使用了嚴謹的勘察設計方法和程序,包括使用現場二次勘查等,力求使得修繕的建筑保存其真實性和完整性。本次項目保護工程著重修復了自然與人為使用造成的建筑破壞,主要包括:解決屋面防水層、結合層等構造材料老化、平屋面磚破裂、瓦件缺失等造成的嚴重漏雨和滲水問題;解決結構構件的老化和大部分墻體承載力不足的問題。此外,在修復過程中,項目組建立了科學檢測引導和傳統工藝修復結合的工作方法,并把此方法使用在門窗、五金、欄桿、抹灰線腳、裝飾通風口、欄桿寶瓶、雨落管、磚瓦、抹灰等歷史特征構件上。在修復過程中,項目組著重保留了建筑特有的多樣化文化交流的歷史改造痕跡,并在整個修繕過程中,堅持科學檢測引導和傳統工藝修復結合的工作方法。在勘察過程中,以文獻史料和現場遺存的實證還原建筑的本來面貌,選擇最小的干預手段,推動設計方案的深入。 另一方面,在修繕過程中,為了盡可能保持建筑的真實性并提高其還原度,項目組秉持專家團隊跟蹤指導的修復思路,邀請專家和學者對修復中碰到的頑疾進行針對性地指導修復。項目組邀請日本文化廳所屬文化與建造物保存協會的資深專家榮山慶二先生進行了復原研究,并對木匠技術工法,拆除木構件時的操作流程、技術要點給予指導。此外,針對植物侵擾這一嚴重的病害,項目組特別聘請福州林學院的教授現場勘查。對場地內現有植物一一辨認并做出整治建議。 鼓浪嶼日本領事館舊址保護修繕工程從前期勘察設計到工程施工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秉持著專家指導的修復思路,多次組織專家領導進行檢查指導,提出了很多寶貴指導意見。并且,本次保護修繕工程培養出一批具有精湛技藝的遺產修繕工匠骨干,使傳統修繕技術得到傳承和發揚。此外,修繕工程的過程中使用了嚴謹的勘察設計方法和程序,包括使用現場二次勘查等,力求使得修繕的建筑保存其真實性和完整性。本次項目通過保護修繕工程恢復日領館歷史原貌,有利于提升建筑整體的價值,并對助力鼓浪嶼成功申遺宣傳,傳播文物保護理念起到了積極作用。 福建泉州府文廟大成殿修繕項目 泉州府文廟為我國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中山中路泮宮內,整體由孔廟和府學兩大建筑群構成。文廟建筑群造型獨特,建筑風格具有閩南特色,為全國現存孔廟的獨特代表;同時,規制完整、布局嚴謹,為我國東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文廟建筑群。 本項目主要有三大亮點。第一,在項目施工組織方面,項目實施方采用了修繕與傳統營造技藝傳承相結合的工程運作模式。在前期準備階段,項目實施方便針對瓦屋面、木基層、大木構件等要素進行了病害分析和梳理,并邀請閩南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作為項目負責人,進駐項目現場進行技術把關,同時對于建筑物的構件進行拓印,記錄和留檔,厘清修繕工程的基本思路和項目的重點難點。 第二,充分運用傳統營造做法,進行維修工程重點難點的處理,盡可能多地保留和利用原有建筑構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參與各方秉持著“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的文物修繕原則,在尊重文物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針對泉州文廟木柱拆修的工程難點,項目創造性地采用“偷梁換柱法”進行上部木柱的拆換。采用鋼管構架支撐與柱子聯接的梁枋構件,卸除柱子荷載,將糟朽的柱子去除,以實現文物建筑的最小干預,避免文物建筑在修繕工程中遭到二次破壞。同時,在針對屋脊堆剪雕的保護中,在拆卸破損構件前先對能夠再次利用的構件進行拆卸,并利用全站儀等儀器進行原位記錄,為后續組裝提供依據,待屋脊按照原規格、原工藝進行重砌后,再將老構件原位歸安,最大限度地利用歷史構件,并在修繕過程中注重保護維修工程新老構件的可識別性。 第三,本項目采用了設計監理一體化的運作形式。在業主單位的統籌監督下,設計單位和監理單位派遣責任設計師和總監理工程師長期駐扎工地,并在施工過程中對于保護細節、工程質量和安全進行把控,確保設計、施工、監理及時對接。項目各實施方作為整體參與項目,確保維修的設計理念得到實現和落實,確保維修工程的質量,對文物負責。同時,項目參與各方充分考慮專家意見,對于修繕過程中的重難點,如屋頂瓦作、彩繪等要素的保護做法再三斟酌,并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充分溝通,確保維修工程不出錯,使專家在整個工程的實施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技術指導和風險管控的作用。 廣東河源仙坑村四角樓修繕項目 榮封第(俗稱四角樓)位于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康禾鎮仙坑村。該建筑空間結構為四堂四橫,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方形圍屋。四角樓興建于清嘉慶年間,占地約5000平方米,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在勘察階段,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運用了三維激光掃描和航拍建模技術收集數據信息。勘察小組對于地面,墻體和屋頂進行了細致的勘察,并在最少干預的原則下,盡可能保留原地面鋪磚材料。 本項目有兩大亮點。第一,四角樓在修繕中使用了多個關鍵性技術。其中包括三合土地面修復、土坯墻裂縫修復和仿石裝飾墻面修復的墻面修復核心技術,并在最小干預的原則上,盡可能地保留原地磚和墻壁的原貌。研究小組采集并分析了三合土的配比,經過多重實驗和比較,最終選擇了最接近原地面的配比用于三合土地面的修復。此外,項目組確定了墻體的修繕原則,即在確保墻體結構安全,風貌完整良好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歷史信息。對于墻體的施工采用了土坯墻裂縫修復關鍵技術和仿石裝飾墻面修復。在充分研究補充材料的基礎上,項目組選用了客家地區常見的毛竹作為土坯墻裂縫修復補強的材料。同時,項目組對于屋頂漏雨現象進行了全面的修整并取消了氣窗,并對閣樓和門窗采取酌情按原樣修復的原則,同時疏通排水系統,排除排水通道堵塞的隱患。 第二,本次四角樓修繕項目工程積極探索了文物扶貧的新模式。該項目秉持著專家團隊全過程跟蹤指導的修復思路,創新引入全國首次“文物扶貧”社會資金介入文物保護的新模式。在本次修復工程中,當地政府,廣東省扶貧基金會聯合東莞萬科集團完成四角樓的修繕和仙坑村的可持續運營活動。同時,修繕完成后的四角樓現由仙坑村集體運營,除滿足一部分居住生活功能外,另一部分空間被用于展示客家文化。此舉有利于促進了仙坑村文旅融合發展。 仙坑村四角樓修繕和活化項目從設計到施工體現了高新測繪與檢測技術、地方材料技術、與傳統工藝的完美結合。在仙坑村四角樓的修復過程中,使用了三個關鍵技術,并創新地引入房地產接入文物保護的新理念,規劃了周邊設施建設,提升了村落整體環境,觸發了鄉村文旅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本次四角樓修繕工程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文物扶貧和社會資金投入保護的重要嘗試和突破,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