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 2020年,堅守與感動
2021-01-19 10:14:00? ?來源:中國日報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去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場城市活動在南京舉辦。很遺憾,我沒有親歷現場。依稀記得從事文博報道以后第一次出差就是2014年在南京博物院的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那次的南京博物院,我與很多之后常見的老師前輩有了第一次見面。轉眼間,如今接手文博口報道已經六年多的時間了,未免有些感慨:這些年的所見所聞讓我深刻理解了“堅守”二字的含義。 文化遺產重新定義了時間。當人人都似乎在擔心落伍于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時,那些一眼千年的文物卻在提醒我們民族的根系在哪。很榮幸自己也成了“堅守”的一份子:把這些文物的故事講給世界聽。這不止是一份工作,更成為了一種愛好。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的很多安排,南方特大洪水等自然災害也帶來了諸多挑戰。我們卻因此更加懂得文化遺產的價值。正是文化遺產把我們的情感聯結在一起,人們也忽然明白什么才是中華民族代代相繼、綿延不絕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在特殊的年月里,匆匆忙忙的生活節奏突然慢了下來,我們也終于意識到文化遺產正是這些精神力量最好的載體。 這一年,文博人齊心協力共抗疫情。在武漢疫情嚴重的時候,我曾與湖北省博物館方勤館長通過電話。方館長帶領七十多名員工堅守館舍幾十天,為文博人的偉大精神做出了最好的時代注解,而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博物館同行的援助物資源源不斷地抵達武漢,成為閉館歲月里最溫暖的時刻。 這一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或許坦白地說,2020年的紫禁城并未完全展現出自己最光輝奪目的一面,原先計劃展出的許多國寶只能在庫房里再多待些日子。但我們無法忘記這座宮殿所經歷的滄桑。在經歷了歲月變遷之后,紫禁城得以如此完美絢爛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是代代故宮人孜孜不倦的守護將奇跡變成了現實。因為疫情閉館的近百天只是歷史的一瞬間,而故宮人的精神卻薪火相傳、未曾熄滅。 這一年,中國大地上考古事業碩果累累。從井頭山史前貝丘、雙槐樹“河洛古國”等新發現到二里頭、三星堆等考古工作者扎根幾十年的富礦,我們看到了多學科研究和新科技運用在考古工作中越來越大的作用,也看到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蔚然成風。“考古中國”逐漸揭示出我們中華文明的來處,也將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這一年,更多流落他鄉多時的國寶終歸故里。當我們為馬首銅像落座于正覺寺而激動時,圓明園遺址出土的文物殘片也正在默默耕耘的修復師手中一點點拼接,為我們描繪“萬園之園”昔日的榮光;當我們熱烈歡迎流失英倫數十載的中國文物回到祖國之時,萬千文博人為了保護文物安全在每個日日夜夜所付出的心血也值得我們肅然起敬。 這一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更有針對性的中長期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石窟寺、大運河、革命文物等工作進入了新紀元。在云岡石窟、大足石刻、紅巖博物館……聽著文物守護者的講述,對于基層文物工作的嘔心瀝血我也有了更加深刻且真切的感觸。 過去五年間,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館在中國落成、就有五個新的考古發掘啟動。2020年可能并不圓滿,但文博人依然可以驕傲地為“十三五”規劃畫上句點。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堅守”,文博人也在詮釋著什么叫做“守正創新”。疫情帶來的沖擊使得很多之前很少甚至從未涉獵新媒體領域的文博單位首次與微博短視頻“觸電”,取得了熱烈的反響,而它們五彩紛呈的“云展覽”更是為我們送上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經歷了前幾年文博類文化節目爆炸式的增長,2020年的文博類節目經過沉淀也開始變出了新的花樣,不僅極大豐富了觀眾的知識儲備,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人們的審美。 我見證了這一切。有人說,稿子寫多了,怕是自己也會變成流水線上一個工人。我也總會提醒自己,像考古學家和文物修復師那樣的匠心人人皆可有之。文化遺產本是靜態的,卻因為有溫度的人的故事卻變得熠熠生輝。他們或許是千年之前的工匠,或許是今生的守護人。我們需要的是扎實的基本功去挖掘、去講述。 今天,“短平快”的信息滿天飛,每一次的采訪,我們都要爭取更多的新媒體曝光,但更多的東西依然值得我們帶著匠心去靜心書寫。作為國際傳播者,我們不能只留下一個個拼圖的碎片。時代發展很快,中國人的文化精神卻一直還在。我們別忘了向世界娓娓道來何以中國。 2021年,我們一起向著新的目標,再次啟航。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