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讓蓬勃發展的非國有博物館為城市注入新活力
2021-01-19 10:09:33? ?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廣東大觀博物館、佛山市嶺南金融博物館由民營企業家丁方忠及其弟弟丁芳桂創建,總建筑面積3700平方米,博物館以青銅鏡與紙幣藏品為特色,同時囊括青銅器、陶器、瓷器、石刻等,已備案的文物數量為7600多件(套),自2018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以來,累計接待觀眾近100萬人次,成為佛山南海千燈湖畔璀璨的文化明燈。廣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館、深圳望野博物館、東莞市錢幣博物館、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等非國有博物館影響力和社會效益日益增強…… “目前,廣東省共有備案登記博物館343家,其中國有博物館241家,非國有博物館102家,還有正在建設的非國有博物館100多家。”廣東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2020年12月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的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中,廣東省7家非國有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二、三級博物館,實現了零的突破,其中廣州東方博物館和深圳望野博物館等2家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反映了廣東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良好態勢。 廣東省非國有博物館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其中珠三角地區82家,包括綜合類、藝術類、歷史類、自然科技類等類型,突出反映了廣東地區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和產業特點。與國有博物館以綜合類居多的特點明顯不同,廣東省非國有博物館多是歷史類和藝術類,讓人耳目一新的陳列展覽,填補了國有博物館的諸多空白,如嶺南酒文化陳列、中國糕點陳列、化妝品展、鐘表展、奇石展、翡翠展、絲綢展等。豐富多彩的展覽吸引了眾多觀眾,深圳市金石藝術博物館、東莞市觀音山古樹博物館觀眾超過50萬人次,廣東大觀博物館、佛山市嶺南金融博物館觀眾達30萬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非國有博物館秉持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公益性原則,積極向社會免費開放。據統計,廣東省實行免費開放的非國有博物館占總數的96%,已超過國有博物館免費開放比例。一大批非國有博物館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同時,各具特色的活動在推動文旅融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談到非國有博物館在廣東迅速發展的原因,廣東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與廣東特殊的社會背景和地域文化底蘊,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與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為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20世紀90年代,廣東成為全國最早進行文物拍賣試點的省市之一。一些有眼光、有實力的企業家和收藏家開始了收藏。為了讓個人收藏體現社會價值,不少企業、藝術家、收藏家、文物愛好者紛紛參與博物館建設和管理,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意識明顯增強,非國有博物館不斷發展,并逐漸成為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廣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博物館發展的政策法規。2015年,國務院公布了《博物館條例》。2017年,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這些法規和文件的出臺,為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據。 廣東省高度重視博物館建設,不斷加強制度建設,提供政策保障,各種創新舉措推動非國有博物館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019年,廣東省文物局印發了《廣東省民辦博物館工作指引》,對社會廣泛關注的民辦博物館設立條件、程序、政策保障等予以明確,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民辦博物館事業。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與省民政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廣東省非國有博物館備案和登記管理工作的通知》,解決文物部門和民政部門的銜接等問題。為進一步鼓勵和規范全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廣東省正在抓緊制定《廣東省非國有博物館管理辦法》,并列入省政府規章制定計劃。 廣東各地也積極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2017年,廣州市出臺《廣州市博物館規定》,大力扶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等社會力量依法設立體現行業特色、地域文化、民族或者民俗特點的博物館”。2017年底,佛山啟動博物館之城建設,提出“雙驅”目標,即國有館及非國有館雙輪驅動、雙翼齊飛,將非國有館發展放在更重要位置。 注重非國有博物館體制機制創新是廣東的重要舉措。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推動理事會和基金會制度建設,為非國有博物館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廣東省財政2014年起設立扶持民辦博物館發展的專項資金,至2019年,廣東省財政共下達資金4000萬元,用于鼓勵非國有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提升藏品管理、開展科學研究、安全防范、陳列展示、公共文化教育和公眾服務、文物鑒定等工作。 2019年,廣東省在全省范圍開展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非國有博物館工作,推動平衡發展。根據《廣東省文物局關于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非國有博物館的通知》,每一家非國有博物館均有一家以上國有博物館進行幫扶,實現對口幫扶全覆蓋,幫扶內容包括新館設立、藏品管理、陳列展覽、人員培訓、科學研究等,促進非國有博物館提高專業化水平。 據了解,目前,廣東的大部分非國有博物館為獲得財政資金扶持,完成了藏品認定和藏品建檔工作;完善了章程和管理制度;堅持全年開放不少于240天,堅持對老年人、學生、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免費開放;不斷提升陳列展覽質量,豐富教育活動內容和形式;強化硬件設施,提升博物館防范能力和安全水平。廣東省每兩年對全省非國有博物館進行運行評估,財政資金補助額度與運行評估結果掛鉤,重點補助評估結果為優、良等級的博物館,以此促進全省非國有博物館整體質量大幅提升。 “正是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廣東涌現出一批精品館藏與精品展覽,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非國有專題博物館在創新中脫穎而出。”廣東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廣東會繼續積極挖掘和利用民間資源,支持和鼓勵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讓蓬勃發展的非國有博物館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徐秀麗)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