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錢不留給兒孫
2021-01-19 10:04:49??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樊錦詩,女,漢族,1938年7月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長期從事石窟保護與管理、石窟考古方面的研究。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至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8年12月,獲得“改革先鋒”榮譽稱號。2019年9月,獲得“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2020年5月,被評為“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2014年退休時,樊錦詩把公積金賬戶里存的45萬元一次性捐掉了,“反正我也不買房了,要是不用,捂著這個錢干啥?不是廢紙嗎?要用在該用的地方”。 “該用的地方”,當然不是留給兒孫。樊錦詩說,兒子們現在有房有車,差不多就行了。 這些年來,大大小小的榮譽獎項,樊錦詩沒少拿,但每次領完獎,她就把獎杯、獎章和獎金悉數交給院里。“要不是敦煌,人家知道我是誰?”她說。此外,她每年還會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一萬元,捐給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至今堅持了24年。 2019年8月,樊錦詩榮獲第四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正能量獎,獎金2000萬港元。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她特意跟兒子們商量:“這個獎金,你媽不拿,你們也不該拿。” 兒子們也都沒意見,說這個錢他們不要。父母的錢,他們從不過問,也不覬覦?!八麄儝甑腻X,想怎么花是他們的事兒。他們如果覺得捐出來比留給我們更有意義,我跟弟弟沒任何意見?!迸碛杳裾f,父母從小就叮囑他們,不要太看重物質。 在他記憶里,直到初中畢業,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帶補丁的,鞋子是解放鞋,因為結實、耐磨。褲子父母總是特意給他買大號的,先把褲腳卷起來,等長個了,就放下一截,“所以我的褲子穿到最后總是層次分明,上面已經洗得發白,下面是淺藍,再往下是深藍”。 有一次,樊錦詩給兒子們買了最新款牛仔服,兩人可高興了,直夸媽媽這件衣服買得好。她就趁機發揮:“這個衣服你們喜歡啊,可以。但有一條,作為學生不能比賽誰的衣服好,要看誰的學習好?!迸紶柭牭剿麄冊谡務撳X的問題,就忍不住打斷:“你倆沒得可說了么,光說錢?錢怎么了?少說點錢!” 雖然樊錦詩小時候家境優渥,但她從小就不喜打扮,母親在錢上對她要求也很嚴格,“我們去看電影,一毛錢一張票,除此之外,一分錢都不多給”。1968年樊錦詩的父親去世后,家里困難,母親和兩個弟弟都沒工作,樊錦詩就把大部分工資都寄回上海家里,慢慢養成了節衣縮食的習慣。 一件物品,只要還能用,樊錦詩就會一直用,不管10年、20年,還是50年。結婚時置辦的一件外套,她穿了40多年,里子全磨壞了仍不舍得扔;剛工作時單位發的床板,她堅持一直用,即使丈夫調來敦煌后,也不換成雙人的,而是直接在邊上拼了一塊;酸奶喝完了,她還要倒點涼開水涮涮喝掉,空瓶子留著繼續當儲物罐用。 名利對樊錦詩來說,只是過眼煙云?!吧粠?,死不帶走?!彼忠淮沃睋粢?,“畢竟人不是為物質、為金錢而活的。來日方‘短’,還是多做點實事吧!” 受父母影響,彭予民和彭曉民對金錢看得也比較淡,做事情先考慮的是如何盡力做好。在生活中,他們也慢慢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習慣。彭予民的妻子剛嫁過來時,看到婆婆家吃飯要求必須光盤,一粒米都不能剩,著實感到驚訝。如今,她不僅早已習慣成自然,而且也這樣要求著下一代。 這,也許就是家風的力量。不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而是身行一例,勝似千言。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