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看基層 |“保護好大足石刻就是為人們留住‘鄉愁’”
2020-12-17 09:13:49??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所有石窟造像的總稱,現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造像始建于初唐,歷經晚唐、五代,盛極于兩宋,1999年12月,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何保護這些散落在山間、裸露在外面的石刻造像成為大足石刻文物保護工作者一直不斷探索的主題。 12月10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來到了大足石刻。第一站就到了位于進山古道崖壁的佛祖巖石刻大殿。 與寶頂山大佛灣其他石刻不同,佛祖巖石刻屬于寶頂山大佛灣中的中小石刻,石刻開鑿于南宋,是一個結界石刻造像,和寶頂山造像是統一構思,統一設計建造的。記者看到,造像頂部有明代題刻“古跡佛祖巖”,造像保存完好,身上還有一些彩繪,非常漂亮。大足石刻研究院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鄧啟兵告訴記者,該造像建成后經歷過數次保護,現在造像外面的大殿就是研究中心在2017年修蓋的,同時還配備了安防系統。通過安防系統,研究中心的監視室可以時時監控石刻的狀況。 寶頂山以大佛灣為中心,遍布于四周2.5公里范圍內,類似這樣的石刻結界造像點還有十余處,“我們正在對這些石刻進行照相記錄、簡單測評,調查保護狀況、管理狀況、安全設施狀況,通過這次調查,用1-2年的時間使寶頂山文物安防措施達到全覆蓋。”鄧啟兵說。 作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后一座豐碑,不僅僅是寶頂山,大足石刻共有75處大大小小的石刻分布在山水之間,想要實現保護全覆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黎方銀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這幾年,他們每年都拿出1000多萬元經費,選取幾個石窟進行安防措施建設,因為數量比較大,所以從今年9月份,他們啟動了大足石刻中小型石窟保護三年滾動計劃,用三年的時間,把這75處石刻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2021年將啟動21處。 據了解,2008年,大足石刻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建成,這是我國第一個多點野外不可移動文物安全技術防范系,使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形成了人防、技防、犬防為一體的全天候立體防護體系。在此基礎上,2015—2016年,寶頂山石刻安防升級改造系統建設工程完成,實現了寶頂山重要區域的全方位視頻監控覆蓋、多重報警手段綜合利用、監控報警聯動等多種技防手段。同時,還建立了市級文保單位及重點區級文保單位的安防平臺。通過安防平臺的搭建,將分散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整合管理,提高了安全技術防范水平。 除了技術安防,人防也很重要。 “我們在全區聘請村級義務文保員62名,建立起區、街鎮(部門)、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堅持專業巡查與群眾守護相結合,確保了文物安全。”黎方銀告訴記者,這些義務文保員有的是兩代人,甚至三代人都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羅開洪,就是當地負責保護佛祖巖石刻的一名義務文保員,今年46歲,他剛剛從父親手中接過義務文保員的工作,“以前我經常陪父親一起來這個地方,打掃衛生,如果天氣不好,就察看滲水情況。現在我是義務文保員了,更有責任看護這些石刻。只要有空,我就過來看看。”說起文保員的工作,羅開洪很自豪。 “義務文保員的作用非常重要。其實這個義務文保組織從50年代就開始建立了,這種網狀的文保組織對文物保護有一個基礎性的作用,如果沒有他們,很多情況我們都不會知道。”黎方銀說。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現在,大足區政府與街、鎮及有關部門簽訂了文物安全責任書,明確了各級、各部門的文物安全責任,將文物管理工作納入了年終政府目標考核。通過采取專業守護與群眾守護相結合的方式,加強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巡視巡查。 “即使是很小的石窟,我們也要把它保護好。全面改善中小型石窟文物保護管理現狀,讓68處散布的中小型石窟成為留在人們心中不忘的“鄉愁”。”黎方銀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成琪)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