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看基層 | 文物+科技 讓革命文物更有“氣質”
2020-12-17 09:13:20??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一提到文物保護,人們想到是文物的還原修復、特別珍藏、巡查保護這些事情。似乎,文物保護與科技有些“沾不上邊”。但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文物保護不僅與科技“沾上了邊”,而且科技還成為文物保護的一股新興力量。 12月9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來到了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 讓科技為文物保護“撐腰” 重慶紅色資源豐富,現有革命舊址423處,館藏革命文物29374件/套,登記備案革命紀念館27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下轄紅巖革命紀念館、歌樂山革命紀念館。現擁有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曾家巖50號(周公館)、《新華日報》總館舊址、桂園——《雙十協定》簽訂處、渣滓洞、白公館等革命文物舊址53處,對外免費開放36處;現有館藏104994件/套,其中文物8199件/套;現有珍貴文物3608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99件/套,二級文物300件/套,三級文物3109件/套。 “我們要讓科技為革命文物保護“撐腰”。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文博研究員朱軍在接受采訪時自信地說。目前,他們利用互聯網遠程監測技術,對一些革命文物建筑的檢測和保護進行跟蹤和覆蓋,“遠比單靠人力效率要高。” 此外,博物館還用數字為館藏文物“建檔”,對平面類文物進行高精度掃描,對實物類文物實行360°環拍,建立藏品信息管理系統,為文物本體“復原”,對革命遺址建筑本體及附屬文物進行了精細化三維測繪、紋理采集及3D虛擬漫游模型制作,并開發了建筑周邊及內部的虛擬漫游程序,同時進行了720°實景采集,實現全景漫游。 “以后這些文物有任何問題,我們都可以利用數字檔案進行修復。”朱軍說。 創新融合 增強革命文物“氣質” 除了文物保護修復,博物館也積極探索科技在革命文物價值認知、傳承利用等諸多方面的應用。 據了解,2019年,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接待觀眾1150萬人次,接待量居全國博物館第二位,僅次于故宮博物院。“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科技融合創新,為觀眾提供更高層次的有效供給。”朱軍告訴記者。 朱軍認為,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要打好科技牌。在他看來,文化+科技融合,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軟科技,即加強文物的研究開發,包括課題研究、圖書出版、藝術演出等。2020年7月,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傾力打造了“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時代新人——紅巖革命故事展演”劇目,并作為紅巖精神特色思政課在全國各大高校演出,所有的演職人員都是來自紅巖聯線本單位的干部和職工;另一個是硬科技,把先進的科學技術用于文物活化利用。 在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現場體驗了一個通過十臺投影機融合展示的數字影片《愈炸愈強》,本片依托海量的館藏資料,全三維技術還原了重慶大轟炸期間的渝中半島場景。影片表現了重慶人民奮勇反抗,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 朱軍告訴記者,博物館以“紅巖文化展演與傳播技術集成與示范”為抓手,通過曲面投影、全息投影、AR、VR等科技手段,打造了《紅巖記憶》數字體驗廳,建成了“周恩來和他的朋友們”多點數字展示交互屏。“通過科技手段創新革命文物展示,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強互動體驗,讓深存于博物館的靜態文物和深植于記憶中的革命歷史鮮活起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成 琪)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