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看基層 | 重慶登記備案博物館達105家 文物利用方式更多元
2020-12-17 09:09: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記者11日從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中獲悉,截至2020年12月,重慶共有登記備案博物館105家,該市39個區(qū)縣博物館覆蓋率為89.7%。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期間重慶文物利用方式更加多元。在摸清可移動文物家底的基礎上,重慶博物館系統深入挖掘文物資源內涵價值,先后舉辦重慶首屆文博創(chuàng)意產品展示活動、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大賽、館藏文物“鎮(zhèn)館之寶”評選活動。同時,成立重慶博物館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開發(fā)聯盟,至今,重慶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累計數量達到3500多款,比“十二五”末增加3000多款,增長600%。 重慶登記備案的105家博物館中,有國有博物館81家、非國有博物館24家。該市實施免費開放博物館為86家,占比82%。根據計劃,“十四五”期間,重慶區(qū)縣公共博物館覆蓋率將達到100%。 數據顯示,根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重慶國有可移動文物總量為470234件/套(實際數量1482489件),其中珍貴文物32168件/套(實有數量44962件)。 “十三五”期間,重慶博物館體系不斷完善。通過不斷優(yōu)化博物館布局,重慶基本形成了以央地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為龍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和行業(yè)博物館為骨干,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主體多元、結構優(yōu)化、層級合理的博物館體系。隨著重慶工業(yè)博物館、忠州博物館、江津博物館等一批重點國有博物館的建成,以及鋼琴博物館、建川博物館等有影響力非國有博物館的落戶,重慶歷史、革命、抗戰(zhàn)、工業(yè)、自然五大博物館群基本形成。 截至2020年8月,重慶共有登記備案的非國有博物館24家,比“十二五”末增加9家,增長60%,藏品總量約7萬件,年均接待游客約300萬人次。這一數據呈現出重慶非國有博物館發(fā)展數量增長較快、類型逐步豐富、民間辦館積極性高漲的良好態(tài)勢。(中國新聞網 鐘旖)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