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看基層丨重慶5年完成考古項目391項 將建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
2020-12-17 09:08: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記者11日從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中獲悉,“十三五”期間,重慶考古工作進一步鞏固與強化了三峽后續考古、主動考古、基建考古“三箭齊發”的總體態勢。該市未來將抓好考古大遺址保護與活化,其中包括加快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建設,預計“十四五”期間將基本完工。 數據顯示,五年來,重慶累計完成考古項目391項,其中,主動性考古12項、三峽后續考古53項、基建考古326項,實施線狀調查4683.45千米,區域調查241.48平方千米,發掘面積168485平方米,出土文物及標本約3.7萬件/套。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白九江介紹,“十三五”期間的重慶考古收獲涵蓋城址考古、巴文化考古、宗教及石窟寺考古、古代產業考古、科技考古等方面。 重慶市大遺址考古的一大板塊是圍繞宋蒙戰爭山城遺址群的保護與利用。由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負責實施開展以重慶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為代表的10余處遺址考古工作。 白九江稱,近五年來該研究院在發掘工作中,新清理揭露出一批城門城墻、兵器坑及衙署遺址等重要遺存,逐漸明確了山城防御體系大遺址考古理念,對宋元(蒙)山城的城墻構筑、防御體系、內部布局等有了比較明確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相關考古工作發現填補了區域乃至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空白,如在白帝城、釣魚城發現的鐵雷,為目前中國考古所見年代最早的火藥實物及最完整的鐵火炮實物,是中國冷熱兵器并存時代及爆炸性火器始用階段的珍貴見證。 在談及文物與旅游相融合時,白九江提到,為進一步保護好、利用好三峽庫區的優質文化遺產,重慶將依托三峽后續工作,策劃“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群”項目,重點圍繞峽江地區史前文化、巴文化、山水城市文化等主題文化遺產,計劃投入11億元人民幣,重點建設巫山縣龍骨坡、奉節縣白帝城、萬州區天生城、忠縣皇華城、兩江新區多功城、云陽縣磐石城等10處考古遺址公園。此舉將加強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中國新聞網 鐘旖)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