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進行時——記“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
2020-11-17 09:55:53??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意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次以專門類別的不可移動文物為對象出臺專項工作指導意見,對我國不可移動文物重要類別之一的石窟寺,第一次從國家層面、戰略高度,對其歷史價值、文化內涵、社會意義進行了集中表述,顯示了石窟寺在中國文物遺存中的重要價值及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特殊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文物保護事業順利推進,龍門石窟的保護利用成為近年來石窟寺保護的集中展示和優秀案例。10月19日下午,由洛陽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主辦,龍門園區管委會、龍門石窟研究院承辦的“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在洛陽召開。會上,發布了龍門石窟取得的保護研究成果,共同探討石窟寺的保護利用。 世界遺產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珍寶。2000年11月30日,龍門石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在之后的二十年中,洛陽市政府和龍門石窟的文物工作者們共同努力建設:龍門石窟原先只設置有管理所,后來在此基礎上成立龍門石窟研究院和管委會,保護、研究和管理工作更加清晰;龍門石窟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和全國首批AAAAA級景區,夜游龍門等文化活動增添文物活力,龍門石窟成為洛陽“名片”……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龍門石窟煥發生機的起點。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倍旰?,千年龍門石窟還是如此年輕。它在申遺后走過的石窟寺文物保護與利用之路,值得我們回溯和借鑒。 科技:“三星”聚洛聯展 展示數字化魅力 三大石窟聯展是龍門石窟申遺20年系列活動的“前奏”。龍門石窟研究院以展覽作為展示石窟寺藝術和學術成果的窗口,邀請了敦煌研究院和云岡研究院共同辦展。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分別于1987年、2000年、200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三大石窟既有各具特色、又一脈相承,在石窟寺的保護道路上孜孜實踐探索。 10月18日上午,“絲路華光——敦煌、云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開幕。通過“鳴沙圣跡 赫赫敦煌”“塞上皇冠 巍巍云岡”“中原明珠 泱泱龍門”三個大的板塊和主題展廳,展覽對敦煌、云岡、龍門石窟宏大的規模、豐厚的歷史文化、精美的藝術和數十年來的文化遺產保護歷程、成果進行展示。 展覽不僅有眾多珍貴的文物和展品,還通過3D打印、VR等數字化技術,讓廣大中外游客欣賞和體驗到石窟的獨特魅力?,F場觀眾紛紛掏出手機。對3D打印出的1比1大小的佛頭拍照留念;另一邊則是排著隊體驗VR游戲觀看石窟,新科技讓文物真正從千里之外的遺產地,“走了出去、活了起來”。 據浙江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李志榮介紹,自2005年啟動三維數字化工作以來,龍門石窟研究院完成了80%窟龕、院藏部分文物及拓片的三維掃描。 龍門石窟的數字化探索還在虛擬修復、流失文物虛擬復位上發力。利用數字化技術分別對文物本體和流失部分進行數字化采集和數據處理,是順利連接的前提。高樹龕位于古陽洞北壁上方,是由邑主高樹、解伯都等三十二人的邑社成員為父母及現世眷屬祈福的功德龕,完工于北魏景明三年(502年)。高樹龕主尊佛首20世紀上半葉被盜往國外,2004年被征集回到祖國。龍門石窟與浙江大學、深圳美科圖像有限公司聯手實施高樹龕數字化工作,利用石窟寺數字化技術,對其窟內遺跡和回歸佛首進行了高精度掃描及數字拼合的嘗試,成功實現了高樹龕佛首的“數字復原”。這次在三大石窟聯展上,3D打印出的已修復高樹龕成為展廳的焦點。 文物信息數字化將珍貴的石窟寺信息永久留存,大數據將洞窟內環境溫濕度等情況一一監測,“線上展覽”、VR展示、3D打印佛龕技術的應用將石窟的文物鮮活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目前敦煌、云岡等國內的石窟寺都在積極進行著數字化建設,助力著石窟文物保護和利用。 《意見》中提到“加強石窟寺數字化保護利用。加快制定石窟寺數據采集、加工、存儲、管理等方面的標準規范。持續開展石窟寺壁畫、彩塑、雕像、洞窟、摩崖石刻和海外中國石窟寺文物、敦煌文書等數字化工作。”石窟寺的數字化工作成為保護的重要手段,展現著石窟魅力。 交流:敦煌、云岡、龍門 論道石窟寺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高度重視,多次前往甘肅、山西、廣東等文化遺產積淀豐厚的省份考察調研,并就文化遺產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去年8月和今年5月,習總書記去敦煌和云岡考察文物工作,這是對石窟保護與研究事業的極大鼓勵和重要的責任囑托。 10月20日下午,敦煌、云岡、龍門三個石窟研究院院長與嘉賓齊聚洛陽廣播電視臺2號演播廳,以學術沙龍的方式,論道石窟的保護研究。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指出:‘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覀兏械绞姑卮?。” 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但是回過頭看這數十年的歷史,大家已經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只有文化才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張焯強調,“像云岡石窟這種中西文化結合誕生的寶庫,一定要挖掘其中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往的歷史,從中發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記載和遺存。” 做好保護與研究,建設學科人才隊伍,是三位院長反復提及的關鍵詞?!笆叩谋Wo,離不開各單位的通力合作和技術的融合創新?!壁w聲良說:“目前,敦煌文物的保護已經從搶救性保護進入預防性保護。我們做監測、對游客采取分時段、分批次、實名制預約參觀制,有序參觀,這些都是預防性保護的重要措施?!?/p> 史家珍表示,接下來將對奉先寺、香山寺等遺址進行深入挖掘,并繼續編寫各項考古報告,“龍門石窟目前存有窟龕2345個、題記碑刻2800余品,但仍有近200件珍品散落海外,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數字手段,讓遺產信息回歸,讓文物造像回歸?!笔芳艺渲v到,下一步將不遺余力地促使海外流散文物通過各種形式走上“回歸之路”。 未來的石窟保護研究工作,三位院長不約而同認為是培養“人才”。“需 要花力氣建設文物研究和保護的科研隊伍?!壁w聲良強調,近年來正通過專題培訓、加強高校合作等方式來培養人才。 目前,云岡石窟正在和高校聯合推動“云岡學”的研究工作,人才是張焯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云岡也擔負著山西文物保護的責任,山西地上文物第一,但是維修保護任務和彩塑壁畫修復等需要大量人才,云岡研究院現在也在通過設立文物修復中心等努力。” 石窟寺的數字化成為這次討論的熱門議題。數字化是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的重要基礎手段之一。張焯介紹云岡石窟的數字化實踐:“從2003年開始,我院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和多圖像近景拍攝測量技術,同多項數據融合,把石窟的所有信息高精度完整的保存下來,用數字方式保存下來,讓他在數字世界達到永生,達到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目的?!?/p> 在張焯看來,數字化技術,除了能記錄石窟的真實變化,還應該深入挖掘石窟寺造像的藝術價值,展現出真正的藝術之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有足夠精細的數據保存并傳承,注定消失的石窟將得到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永生。 龍門石窟崖壁上的洞窟3D打印復制品也走進了博物館,龍門還利用數字化技術虛擬修復了“龍門最美觀世音”殘像,在百年之后再現芳容。前不久,龍門石窟流散佛首也首次實現“數字復位”,3D打印復制的佛首造像順利安放在立佛殘像上。史家珍說,“我們將通過數字化技術,通過跨學科、國內外的各種各樣的合作,為龍門石窟的精美文物能夠完整的呈現,繼續努力?!?/p> “保護和利用是要統籌考慮的?!壁w聲良說,敦煌做了數字展示中心,通過數字化手段,讓游客在進洞窟之前,對歷史背景、藝術特點有大體了解,這樣盡管進洞窟看的時間很短,但理解得更快更深。 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經建成并運營國內首個用于文物劣化機理研究的大型多場耦合實驗室,首次將仿真與模擬試驗技術成功引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石窟內,工作人員應用科技手段,對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的變化情況實施全面監控?!壁w聲良介紹,在莫高窟的監測系統上,當天的訂票人數、游客游覽時間、導游導覽線路、洞窟內實時動態等一覽無余。 成果:專注保護和研究 探索龍門經驗 《意見》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支持開展石窟寺搶救保護、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龍門石窟堅持保護第一,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有序開展考古調查、價值闡釋、藝術研究和成果普及;堅持發展旅游以保護為前提,避免過度商業化、娛樂化,走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 二十世紀早期,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等地的沙畹、弗利爾、常盤大定、關野貞、長廣敏雄、水野清一等學者、鑒賞家先后考察龍門石窟,拍攝了大量龍門石窟圖像資料,記錄了當時龍門石窟無人值守、荒涼落敗的景象。 龍門石窟的實質性保護開始于新中國成立后。1965年龍門石窟成立專門的保護組,開展洞窟殘存狀況調查,建立氣象觀測站,籌建保護實驗室等,“搶險加固工程”馬不停蹄地開始。從1971年起,針對圍巖崩塌問題,龍門石窟開展了以奉先寺為代表的一系列搶險加固工程,將巖土工程中的錨桿加固、化學灌漿技術應用到大型石窟寺的維修保護中。石窟成功避免了倒塌的危險后,1986年龍門石窟保護又進一步開啟“綜合治理工程”,歷時五年,加固了大部分洞窟和巖體;改善了主要洞窟的滲漏水狀況;修建了保護圍墻、游覽棧道,奠定了龍門石窟作為文物保護區和文物游覽區的基本框架,整體面貌有了較大改觀。 2000年龍門申遺后保護工作沒有放松,取得了更大更多的成果。 對文物的本體保護,2011年,石窟滲漏水治理項目納入國家世界文化遺產大型石窟寺保護規劃框架,相繼實施了擂鼓臺區域、萬佛洞區域、潛溪寺區域滲漏水治理三大工程,并于2016年全部完工、通過專家驗收。2019年7月開始實施的東山萬佛溝區修繕工程——地表防滲排水處理及危巖體加固工程,于2020年5月底全部完成。 復旦大學王金華教授介紹,“龍門石窟洞窟滲漏水病害治理從滲水源頭入手,根本解決水害的治理理念,采取分區治理,分步實施,截、排、導相結合的治理措施?!崩眯碌睦砟?,三大工程的后續觀測和研究都表明,洞窟情況獲得極大改善,為后續洞窟治理提供了良好示范。 龍門石窟保護還走出了國門。2002年至2009年間,在國家、省文物局和省市政府的幫助下,研究院實施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龍門石窟保護修復工程”和“中意合作龍門石窟雙窯保護修復工程”,開創了龍門石窟保護項目國際合作的新局面。 在11月5日結束的2020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上,龍門石窟2019年度監測報告被評為優秀報告。龍門石窟的監測體系于2016年建成,重點是對龍門石窟重點區域環境和主要洞窟文物病害進行監測。 龍門石窟很重視對科技的投入與研究。龍門石窟文物保護實驗室始建于1966年,歷經50多年的充實與發展,為龍門石窟的科技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數據支撐。目前實驗室能夠進行文物修復材料、防風化材料、灌漿加固材料等文物保護材料的研發,彩繪顏料、風化產物等物質組分的分析,巖石力學性質的測試,石質文物的保護修復等實驗研究工作。 會上,龍門石窟發布了在石窟保護、石窟考古、數字化和文旅融合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發布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2008年,龍門石窟開展了龍門東山擂鼓臺三洞窟前遺址考古發掘,清理出踏道等大型窟前建筑遺跡。2013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東山擂鼓臺建筑遺址保護展示中心”展示其獨特價值。此次發掘,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龍門石窟開展的第一次大規??咔斑z址考古發掘,也是國內石窟中從學術角度進行的第一次窟前遺址考古清理。 發布的六大考古發掘工作成果還包括香山寺遺址、奉先寺遺址的考古發掘、萬佛溝第1窟窟前建筑遺址的發掘、龍門西山北坡唐代僧人墓地的發掘、龍門石窟中瘞窟清理的新發現。此外,龍門石窟對石窟考古報告的編寫也有新的成果。2005年啟動了龍門石窟考古報告編寫工作,歷經13年的艱辛,2018年1月《龍門石窟考古報告——東山擂鼓臺區》已出版發行。2014年啟動的萬佛溝區考古報告也已編寫完成,進入出版程序。 針對寺院遺址、古墓葬等文化史跡的調查與考古發掘,為豐富龍門石窟的文化內涵、開展寺院遺址保護規劃和文化展示、建設遺址考古公園、發展文旅產業等提供了詳細的資料,也將極大地推動中國佛教寺院建筑考古、佛教史研究和龍門石窟研究的深入開展。 龍門園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金樂發布龍門石窟“三區融合”發展成果。二十年來,龍門石窟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以文物保護為基礎,重點抓區域環境整治提升,嚴格遵循洛陽市委確定的“園區、景區、社區”三區融合高質量發展定位,樹立“一核四區兩翼”空間治理格局,文物保護區及其周邊環境治理提升取得長足進步和顯著成績。不僅如此,還積極建設5G智慧景區,開發龍門文旅內涵,線上線下融合讓龍門故事傳播得更廣。 在“龍門石窟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上,有隆重開幕的龍門石窟成果發布儀式,有言辭智慧篤定的主旨演講,來自全國各地石窟寺保護工作者進行學術研討。會場內相機閃光燈不時閃爍,與會嘉賓認真聆聽,仔細拍攝記錄。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在發布成果后講道,“下一步,龍門石窟研究院將著力加強文物保護、深化學術研究、密切交流合作、推動傳承創新,當好洛陽歷史文化傳承創新的排頭兵,讓洛陽的名片、世界的龍門更加出彩,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洛陽建設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此時,臺下響起了充滿贊許和期待的掌聲! 未來:《意見》出臺 石窟寺將迎來新機遇 《意見》指出石窟寺保護的重要意義,明確石窟寺保護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并做出實施保障的措施。《意見》重視石窟寺保護,要堅持加大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加強日常養護和監測工作,定期開展文物健康評估、全面提升石窟寺保護能力。 除此之外,石窟寺保護利用要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深化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建立完善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研究體系,有序開展考古調查、價值闡釋、藝術研究和成果普及,制定石窟寺考古中長期計劃;加強石窟寺數字化保護利用,制定石窟寺數據采集、加工、存儲、管理等方面標準規范不斷深化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提升石窟寺旅游開發活動;深化石窟寺文化交流合作;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完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 圍繞《意見》的亮點、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面臨的挑戰和任務,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針對石窟寺保護的難點和瓶頸,《意見》對新時代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和全面部署。它的出臺,既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石窟寺保護事業的關注,也是新時代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現實需求。 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事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事關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事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大意義。各石窟寺保護利用的工作一直在不斷進行中,而《意見》的出臺,石窟寺將迎來新的機遇。(張 怡)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