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進“建筑可閱讀”工作 讓知名建筑可見、可讀、可聽
2020-09-15 16:11:21??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在上海人的記憶中,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松江方塔、國際飯店……這些建筑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不僅承載著一段漸行漸遠的歷史風煙,更體現著一座城市的內涵和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生命與記憶。“建筑可閱讀”讓人們走進城市的歷史,觸摸城市的文化印記。近兩年來,為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各區、各部門、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全力推進“建筑可閱讀”工作,努力做好城市文脈保護和傳承工作。 今年,“建筑可閱讀”工作從2018年的上海市黃浦區等六個中心城區向全市全面推廣,開展了一系列歷史建筑保護活化工程,并大力推進歷史建筑對外開放,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近”“走進”建筑,目前全市開放建筑共1039處,設置二維碼共2458處。 為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講好上海故事,擦亮城市名片,在今年旅游節期間,“建筑可閱讀”主題活動將呈現四大亮點: 亮點一:玩轉文創市集,看建筑如何“活”起來 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將其與現代社會功能銜接,讓建筑“活”起來,煥發更強生命力,增添發展新印記。“建筑可閱讀”的產品目前已從最初的掃二維碼呈現出的建筑人文歷史,逐步向根據資源特色開發的文創產品發展,讓市民游客更立體地了解歷史、品味文化。為集中展示“建筑可閱讀”文創產品,宣傳推廣“建筑可閱讀”主題活動,第二屆“建筑可閱讀”文創市集于9月13日在靜安嘉里中心舉辦,此次文創市集將由上海市16個區文旅局及上海文物交流中心共同參與,集中展示上百種與“建筑可閱讀”相關的文創產品,既可以幫助更多市民游客了解建筑,又能有效推動文創產業發展,使城市文脈在延續中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亮點二:漫步城市街頭,探索城市歷史文脈 漫步上海街頭,有建筑可閱讀,有故事可分享,一處處記憶中的建筑在歲月的沉淀下越發耐人尋味。上海市文物局聯合全市16個區文旅局共同推出16個夜游上海好去處及103條各具特色的建筑微旅行線路,市民游客可跟隨這些旅行線路,用腳步丈量上海這座“人民城市”,聆聽歷史建筑前世今生,感受城市歷史人文氣息。這次推出的夜游上海好去處及微旅行線路凸顯了各區的景觀特點和文化特色。夜游上海好去處中靜安的安義夜巷,通過更豐富、更個性化的深度體驗充分釋放夜間潛能,助力夜間經濟的加速復蘇。長寧的上生新所是百年前的“哥倫比亞生活圈”,建國后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基地,如今的時尚、休閑的新去處。微旅行線路方面,黃浦推出了“點燃革命火種”“奏響工運凱歌”“聆聽勝利號角”等多條紅色文化線路。徐匯推出了“海派文化之源”、“魅力衡復·舊貌新顏”等海派文化線路,松江、嘉定、青浦、金山、奉賢等區文化元素豐富、文脈基因深厚,分別推出了“建筑覽勝之旅”“江南園林之旅”“詩畫朱家角”“楓涇江南文化之旅”“人文藝術之旅”等江南文化線路。 亮點三:啟動“人·物”評選,感悟厚度感受溫度 建筑,是歷史文脈的承載者,是城市記憶的見證者,反映著城市的精氣神、連接著城市的過去與未來。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十六個區文旅局指導、蜻蜓FM主辦的市民最喜愛的“建筑可閱讀”百大“人·物”評選活動,于9月13日第二屆“建筑可閱讀”文創市集上啟動,通過市民游客的參與投票,將評選出一批最受市民喜愛的“建筑可閱讀”系列產品,包括歷史建筑、微旅游線路、文創產品、講解員以及服務明星等,讓廣大游客從最具代表性、最有地域特色、最富時代氣息的“建筑可閱讀”百大“人·物”中感悟歷史的厚度、感受人性的溫度。 亮點四:上線有聲讀物,跟隨聲音云游上海 作為“建筑可閱讀”文旅融合工作的重點項目,由上海市副市長宗明主持并擔任主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協調,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上海城市推廣中心出品的《這里是上海:建筑可閱讀》于今年上海書展期間隆重亮相。為了讓讀者更好地走進建筑、讀懂建筑,更好地豐富“建筑可閱讀”文旅融合的形式,讓讀者以多樣化的方式打開建筑這部大書,《這里是上海:建筑可閱讀》有聲版于9月13日在蜻蜓FM、喜馬拉雅等音頻平臺首發,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欣賞音頻內容。有聲版邀請了“側耳”團隊印海蓉、施琰、陶淳、王幸、林牧茵、徐惟杰、臧熹和葉子龍等八位滬上知名的新聞主播、主持人參與錄制,借助諸位知名主播的人氣與精彩演繹,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閱讀載體,用這種新穎的形式,讓上海的知名建筑可見、可讀、可聽,為廣大讀者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上海市文物局)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