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文博人 | 布加:堅守西夏陵 勤勉奉獻23年
2020-08-20 16:27:54? ?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西夏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歷代帝王陵及皇家陵墓,位于寧夏銀川市西,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2011年西夏陵申遺工作正式啟動,一年后西夏陵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7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布加,蒙古族,1963年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蘇縣,1990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文博專業,1997年2月到西夏陵工作,此后的23年里與西夏陵結下了不解之緣。2019年布加從文物科科長的崗位上退了下來,如今他是西夏陵區管理處的保護人員,依然為西夏陵默默地付出著。 做遺址的保護人 布加接觸這片廣袤而又神秘的皇家陵園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他先后三次參與西夏陵的大規模考古調查,風餐露宿、日曬雨淋,58平方公里的陵區考古范圍,他不知道用雙腳丈量了多少遍。經過布加和其他文物工作者的系統探查,西夏陵的布局和形制逐漸明朗,發現陪葬墓的數量,從最早的206座,增加到253座,直到現在的271座。 布加給這些陪葬墓編號、繪圖、樹立標志碑,他對西夏陵不可移動文物的臺賬了然于胸。2000年和2007年,布加分別參與完成了西夏陵3號陵和6號陵的地面清理發掘工作,每一次發掘他都蹲守考古探方,不喊苦、不叫累。二十幾年下來,布加用勤勉把來到遺址的初心筑成守護西夏陵的恒心。 致力西夏陵搶救 西夏陵的本體保護工作遵循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從2000年開始,西夏陵區管理處陸續對全部9座帝陵、44座陪葬墓、1處大型建筑基址進行了本體加固保護。二十多年間,布加始終堅守在保護工作一線,完成北端建筑遺址的回填保護和4、6號陵的防洪工程。從最初的技術探索,與施工人員一起摸索,不斷試驗,不斷完善施工方案,到如今西夏陵的文物本體保護工程有效降低了人為破壞和自然侵蝕對遺址本體的影響,保護效果得到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 20余年的工作累積,讓布加深刻感受到遺址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合理有效地進行遺址本體保護是目前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西夏陵及陪葬墓遺址現存遺跡主要為夯土部分,建筑的夯土工程也是陵墓各類建筑中保存最好的部分。雖然,目前通過加固保護控制并降低了人為破壞和自然侵蝕對遺址本體的影響,但遺址加固保護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依然不能有絲毫松懈。”布加說,“在西夏陵遺址本體加固保護的前提下,還應加強陵區環境風貌恢復和信息技術的運用,健全安全防范監測系統和數據監測體系。為保護遺址完整性,原始風貌的恢復和遺址安全監測尤為重要。及時了解遺址狀況并做好數據整理分析,不僅能夠推動遺址保護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而且文物保護利用成果也會惠及更多民眾。” 為申遺打下堅實基礎 2011年西夏陵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遺工作開展的近十年間,布加竭盡全力,為西夏陵申遺夯實基礎。 多年來,在野外巡查中,布加一直負責西夏陵的日常巡視和安全檢查工作。他幾乎放棄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日,堅持每天兩次巡視工作:發現并報告道路等基礎設施損壞情況;整治外周界圍欄漏洞;制止私闖保護區抓蝎子、挖發菜等不法行為;驅趕進入陵區的牲畜;清除雜草,防止因植物生長等對遺址本體的影響;汛期防洪、旱季防火等工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他帶領大家完成西夏博物館遷建、西夏陵綜合管理中心新建工程,完成道路、污水處理設施、綠化、景觀、停車場、游步道、標示標牌、衛生間、供氣、供電接入工程等。 只要是需要在陵區動土,布加的身影就一定會出現。西夏陵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工程需要在陵區外周界設置圍欄25000米,在58平方公里范圍內布設光纜線路,安裝攝像頭、激光雷達報警器等設備,實現視頻監控、入侵報警、出入口控制、電子巡查、應急指揮等。施工過程中,每一條電纜溝的選線,每一個設備井、每一個立柱基礎的選址,布加都來到施工現場監督,嚴格控制開挖位置和深度,避開遺跡。是布加的執著與堅守,保證了安防系統建設過程中未發生一處遺跡被破壞事故,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西夏陵的安防技術水平。 布加的繁忙不止于此,他還參與編寫了《中國藏西夏文獻——金石編——西夏陵殘碑卷》《西夏三號陵地面遺跡發掘報告》《西夏六號陵》《西夏文物·寧夏編·西夏陵卷》。他完成了西夏陵陪葬墓遺址第三次調查工作,協助完成了西夏陵遺址的安全防范技術系統和預警監測系統的勘察、設計等工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用勤勉執著和無悔奉獻保護著西夏陵遺址。(張麗卉)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