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文博人 | 40年傾心專注一件事
2020-08-20 16:25:08? ?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聶菲,1960年生于湖南長沙,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她,從16歲開始在湖南省博物館工作,長期從事漆器整理與研究。那時的她被博大精深的專業知識深深吸引,在這里聶菲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守住楚漢文明,致力漆器研究。她工作了一段時間后為了充實自己、開闊眼界,1984年暫時告別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到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深造,畢業后重返湘博。現為科研與編輯出版部主任,在湘博工作的40年間,不慢待生命的每一分鐘,全力投入自己熱愛的漆器研究。 參與長沙楚、漢墓漆器整理 20世紀90年代,聶菲參與了高至喜先生主持的“長沙楚墓”項目研究工作,她主要負責其中漆木竹器文物整理與研究。長沙發掘2048座楚墓,時間跨度長達50年,共出土萬余件文物。聶菲要從一萬多件文物中尋找漆木竹等文物信息。南方冬天本就潮濕陰冷,進入庫房感覺比在外面還要冷上好幾倍,寒氣刺骨,才整理了一會兒文物的聶菲手指已經凍得不聽使喚了,只好停下來搓搓手暖和一下,等手指恢復靈活后,再繼續整理。如此往復,好不容易到了夏天,但庫房通風效果不佳又悶熱異常,條件艱苦,聶菲卻毫無怨言,每天都跟著高先生在庫房整理文物,一干就是8年。她從130座楚墓中遴選出相關文物1160件,其中漆木器416件、木器427件、竹器172件、皮革器20件、動物54件、植物16件、金屬器44件、雜件11件。聶菲對這些文物進行了詳細的信息采集、整理等工作,并繪線描圖187張,拍攝照片292張。搶救性地記錄保存了南楚漆器全部原始資料。聶菲說:“當年第一次整理楚墓出土的2000多年的古尸發髻時,發絲泛黃,味道很重,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很恐怖。那時是咬緊牙關堅持整理,如果只是因為自己膽怯就放棄,會造成珍貴文物信息的遺漏,是重大損失。” 聶菲對待工作不懼困難、勇于挑戰。在“長沙楚墓”項目結束后,又積極參與投入到高至喜先生主持的“長沙漢墓”研究項目中。 2003年以來,聶菲參與了長沙出土2131座漢墓中600多件漆器整理與研究工作。時光荏苒,聶菲在從事整理漆器文物工作方面已經有了自己的經驗和總結,這次的項目是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長沙火車站漢墓和臨澧九里楚墓共計130多箱資料、1000余件出土文物進行整理、分類、登錄、拍照和繪圖。這些沉寂了半個世紀的文物,還是用當年粗糙的黃草紙包裹著,帶著文物出土時的泥土氣味,動一動就是塵土飛揚。這些已出土的楚漢漆器,因時間、環境的影響,漆器工藝的原始成分會發生變化,造型、漆色、紋飾等外觀形態也難與出土時相比。聶菲不僅要與時間賽跑,還要仔細應對漆器文物因外界環境而發生的改變。她堅持信念,踏實肯干,一步一個腳印開始了這項漫長而瑣碎的整理工作。時至今日,長達十余年的“長沙漢墓”研究工作也即將進入尾聲。工作的繁忙并不止于此,聶菲在2005年還主持完成了湖南省博物館館藏漆器文物數據的建檔工作,制表600多張,上交一級漆器文物登記表62張。 深入馬王堆漢墓漆器整理與研究 馬王堆漢墓被譽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發現之一,3座漢墓共出土700多件亮麗如新的漆器,其數量之多、種類之繁、工藝之精、保存之好均為考古發現所罕見。馬王堆漢墓發掘至今已有40余年,馬王堆漢墓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到21世紀初相繼出版。由于當年的技術、財力條件限制,以及相關漆器整理、保護工作的局限性,考古報告有選擇的公布了具有代表性的100多件漆木器文物,未公布的還有600多件,這影響了漆器資料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也不利于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入。因此,對楚漢墓出土漆器進行科學整理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一直是擺在湘博人面前的急迫任務。 2008年聶菲主持“馬王堆漢墓漆器整理與研究”項目工作,對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進行科學整理和多學科綜合研究,歷時六年終于結項。其中多項創新成果,深化了漢代漆器研究。聶菲主編的《馬王堆漢墓漆器整理與研究》專著(全三冊)也在201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次研究完整公布了馬王堆漢墓漆木竹類文物的全部原始資料,遴選1022件標本可作為本區域西漢墓漆器斷代分期的“標準器”,大大超過原報告公布的數目。收錄器物照片與線圖2500多張、銘拓300余張。 填補楚漢漆木器考古年代研究空白 湖南省歷史悠久遠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古人類活動的遺跡,東周時期,隨著楚人向南擴張,湖南大部分地區逐步成為楚人入湘經營的南楚重鎮,因此留下十分豐富楚文化遺存。西漢時期的湖南大部分地區屬長沙國,這時期的王、侯及其家族的高級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湖南及湖南省博物館是中國古代漆器研究的重地,尤其是在楚漢漆器研究方面更是如此,湖南有著極為豐富的楚漢漆器考古發現。 據聶菲統計,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湖南省境內20多個縣市發現有楚墓出土漆器,其中已公開發布的就有857座,累計出土漆器2000多件。西漢時期出土漆器的墓葬多達200多座,其中有不少屬于諸侯王墓與列侯墓等高等級貴族墓,總計出土漆器逾7000件。這為潛心楚漢漆器研究的聶菲提供了先決條件。但這種集資料整理、科學檢測和學術研究于一體的工作,是一個艱難浩瀚的系統工程,聶菲始終沉著靜心、不為外界所擾。 聶菲在楚漢漆器研究領域深耕多年,對湖南楚漢墓葬乃至全國戰國秦漢墓葬出土漆木器材料如數家珍。熟練地運用考古類型學、文化因素分析法及歷史學等方法,對湖南地區1000多座戰國秦漢時期墓葬出土的上萬件漆器作了全面的梳理,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67座典型墓葬出土漆器進行了科學的年代分期。填補了湖南出土楚漢漆木器考古年代學研究的空白,為湖南楚漢墓葬的斷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參考。通過對漆器殘片檢測分析,獲得了寶貴數據,為現存古代漆器文物修復與保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聶菲除在楚漢漆器整理與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外,還出色完成了其他各項工作。在她主持下,湘博編輯出版了50余部著作,包括每年出版的博物館館刊、年鑒、館藏文物研究大系、展覽圖錄及學術論文集等,為學術界提供了很好的學術平臺和研究資料。此外,聶菲還完成了“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楚文物特展”等展覽的“漆器部分”內容方案撰寫和策展工作。聶菲40年來專注漆器研究,無論是她參與的項目還是她主持的項目,都是傾心而為,她多次被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和湖南省博物館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2020年1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對聶菲在2019年度工作中做出的重大貢獻予以表彰。(張麗卉)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