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文物保護要“趁早”
2020-08-11 16:56:29??來源:《小康》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讓文物活起來”首先要保證“讓文物活著且活得更好”,保護文物就是與時間賽跑,越早越好。 據國家文物局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7日16時,南方11省份有13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因洪災受到損失。國家文物局發文要求相關部門嚴陣以待,一旦發生文物損失,要立即報告,妥善做好后續保護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構件或者部件,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財富。保護歷史文物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保護文物就是與時間賽跑,越早越好。 一是保護文物要早預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保護文物不是停留在嘴上的口號,也不是停留在紙上的要求,而是應對各種危機的成熟方案。首先要盡可能做好區域的文物數據庫,形成明確的索引,隨時都能找到文物所在的位置,知道文物的基本狀態。其次要建立健全突發情況收集報送機制,特別是要加大對江河湖海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汛期干旱時期的應急管理。再次要有專業嫻熟的文物保護專業團隊隨時應對各種文物的保護需求。最后就是要建立聯防聯控體系。文物保護不是出了問題再保護,而是要想方設法不出問題。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除了直接從事文物修復的部門和人員外,設備維護人員、安全保衛人員、技術分析人員等都需要協同配合,聯防聯控。 二是潛在風險要早發現。保護文物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要在平時繃緊弦,做好風險防范常態化管理。首先要有風險監測團隊,全面負責本地區文物的日常檢查,網格化的風險排查。其次要建立風險監測清單,潛在風險的檢查不是想查什么查什么,而是要形成清單機制,把所有的隱患都加在清單里,日常的排查隱患過程要有銷號管理,出現風險及時處理。再次要形成風險監測計劃,按期組織排查文物單位災害險情和隱患。以天津博物館為例,天津博物館特別成立了“巡檢團隊”,他們的日常任務就是在不同的時間段循環往復地檢查各重要點位的運轉情況,同時做好常態化記錄。這支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是“顯微鏡”,哪怕展柜里的展牌歪了一點,他們也能發現并及時調整,避免任何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防患于未然。最后要建立社會參與機制。文物保護部門受制于人員限制、行動半徑限制等因素,尤其是不發達地區,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很可能出現疏漏,因此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也是重要補充,一方面要引導志愿者隊伍主動參與,一方面要有文物風險發現的獎勵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大眾的行動積極性。 三是文物受損要早搶救。《黃帝內經》有言:“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人生病了要早治,治得晚不僅治療難度加大,還很有可能無藥可救了。文物受損也是同樣的道理,早修復很有可能通過基礎修復后就看不出什么痕跡了;修復得晚,則可能需要付出十倍甚至數十倍的成本,而且很難恢復到原貌。這就要求文物保護主管部門首先建立文物受損的分級定級標準,基層單位要在日常巡檢中對發展的隱患進行評估,如果涉及文物受損,要根據標準分成不同等級從而對應相應的響應級別。還要建立文物受損響應體系,及時根據受損等級派出相應團隊處理不同網格區域出現的不同風險。此外,還要建立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出現重大風險能夠最快到達現場,并根據不同的險情及時應急處置,將損失降到最低。 2019年12月,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管理辦法(試行)》和《關于開展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對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進行了制度安排和工作部署。“讓文物活起來”首先要保證“讓文物活著且活得更好”,相信通過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一定能夠在全國樹立一批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示范標桿單位,激活一點,帶動一片,從而讓全國文物保護進入新階段,邁上新臺階,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燦爛的歷史文明也將更加發揚光大,傳得更深更遠更好!(作者系天津博物館館員)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