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程家大院的“紅”緣
2020-08-11 16:36:11??來源:閩西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程家大院坐落在長汀縣汀州鎮商業繁華的水東街,屬閩西安定堂程氏“祖堂”,始建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占地約1.5畝,坊間有“先有程府、后有水東街”之說。民國期間因水東街擴建及1996年“8.8”洪災影響,部分拆除和改建,如今只保留土木結構建筑六門面、五廳、四井、一后坪,屬典型的明朝客家人商居“圍屋”建筑結構。 程氏一族系重黎后代。據族譜記載,南宋嘉定二年(1209)五月初十,先祖(法曉公第三十二世孫)攜九子及家眷從浙江省處州(今麗水市)平傳縣經寧化宦游入汀,其間第三子三郎公妣楊氏居汀州府,其余八兄弟分別遷居江西鄱陽、寧化、石城、建寧等地。嘉定十二年(1219)三郎公在鄞江之濱的左廂里(現水東街)購置宅地,側身商賈,添置鄉里山場田地,伴隨家族產業旺盛的同時,也遭到一些麻煩。三郎公無奈召集二子長德一郎(字甘邑)、次德二郎(字甘林)商議暫先分開發展,兄從商留守水東街,弟從農經營山場及田地。于是德二郎于1239年遷居四都賴坑,弟弟的離開使得原本勢單力薄的長兄更無法在汀城立足了。次年(1240年)程氏舉家遷至河田逕背,臨行前年邁的三郎公望著自己辛苦打拼的產業,老淚縱橫,告誡子孫“汀州程府是我們的根,要保護好!”三郎公這席話作為汀州程氏家訓,一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 明成化十六年(1480),逢太平盛世,三郎公第八世孫仁軒提議遵訓回水東街重操祖業,得到了分居在策武洋坑、河田中坊、濯田羊赤、四都烏坭等各房后裔的積極響應。“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不到兩年時間程府祖屋重建竣工。程氏族人感恩先輩,更加團結,并重塑祖業。經過多年創業,在這里以“前店后坊”的模式創建了“程亮和酒莊”,其繼崇杜康工藝而獨創的“冬酒”,享譽汀州,盛產的“冬酒”也源源不斷地通過汀江航運到上杭、永定和廣東及東南亞國家。 1929年3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首次在長汀入閩。長嶺寨戰斗的勝利,無疑像一顆星火迅速燎原了整個汀州大地,揭開了建立中央蘇區的偉大序幕。汀江兩岸出現了“風展紅旗如畫”“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壯觀景象。歷史將長汀推向中國革命的風口浪尖,從1929年3月至1934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這里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第一次進行了治國理政的偉大探索和實踐。長汀成為中央蘇區經濟文化中心和福建蘇區首府。紅四軍第一次在這里統一了軍服,蘇區干部群眾吃的、喝的、用的大部分來自這里。長汀被譽為“紅色小上海”。 據程家大院現屋主程斌、程登介紹,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及后來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職工聯合會、團省委駐地均設在水東街。1932年,劉少奇以中華蘇維埃全國總工會主席的身份來到“程亮和酒莊”視察,聽取他們的爺爺程震(字雨辰、仁軒公第十二世孫)介紹造酒原料和工藝,了解其經營和銷售后,稱贊前開店后作坊的“程亮和酒莊”是蘇區優秀“民族工商業”的代表,程震因此也與劉少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后來身穿灰色軍服的紅軍戰士更是“程府”的常客。程震身為商賈,為紅軍官兵們的公平交易、一心為民的作風所感染。幾年間,他帶領族人在積極發動周邊商戶擴紅捐物,又進村入戶動員程氏子孫參加紅軍。為此,程震受到時任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的表揚。據不完全統計,1930年至1934年間,當時汀州程氏男丁不足千人,但參加紅軍、赤衛隊的卻有百人之多,有名有姓的程氏烈士就有43人,也涌現出一批解放軍高級將領。如濯田羊赤走出的老紅軍程朝章,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參加了平型關、山東甲子山、濟南渤海討伐張景月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解放軍教導團團長、副師長,1955年10月,任福建省龍溪軍分區司令員期間,接待過陳毅元帥;1977年在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任上因公殉職。又如老紅軍程朝先曾任陳賡大將的警衛員、彭雪楓將軍的作戰參謀,1942年2月任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騎兵二十五團團長,1966年離休,享受副軍職待遇。 如今,水東街恢復昔日“紅色小上海”風韻的改造正加緊進行中。程氏族人再一次聚在一起,決定順應政府號令,學習先輩當年鼎力支持紅軍之壯舉,重新維護修繕程氏祖堂,并正式更名為“程家大院”,意為“天下程氏是一家”,為水東街改造,為傳承“紅色基因”,為“大美汀州城”添磚加瓦!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