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讓革命文物在白山松水煥發時代光彩
2020-08-11 15:55:15? ?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白山松水間,十四年抗日戰爭,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與日寇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一曲曲高昂激越、感天動地的撼人壯歌。 尋 找 茂密的叢林里,壘砌的石塊長滿苔蘚,并不顯眼,但卻被陳文序看在眼里,“在吉林省長白山池南區這一帶,以前是東北抗日聯軍戰斗過的地方,壘砌的石塊更像是軍事工事。” 陳文序是池南區民兵連長,遺跡是他在去年6月12日上山時發現的,并第一時間把這一發現報告給了上級部門。 多年來,吉林省文物局高度重視抗聯密營的尋找工作,得知陳文序的線索后非常重視,立即派出專家組進行了實地調查。 隨著考古勘測的不斷推進,專家在漫江源頭老黑河西500米的山上發現了老黑河遺址。遺址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建筑遺址上有水井、石墻、石屋、掩體、壕溝、石堆、火炕、地窨子、石筑掩體,山頂部有長方形小城有四面圍墻,為土石混筑。圍墻外有壕溝,寬5米、高1.2米。從地表采集到帶“滿洲國專賣總局”和“朝鮮石油”字樣的油桶、子彈、鐵絲網、鶴鎬、板斧、搪瓷茶缸、臉盆、羊毛悶子、刀具等遺物。 老黑河是漫江的源頭,因河水深,兩岸山高坡陡,林木茂盛,遮擋陽光,遠望河水黑森森,稱為“老黑河”。 據文獻記載,漫江及老黑河一帶是東北抗日聯軍二軍軍部,以及二軍二師、六師重要的游擊根據地,曾經在這一帶建立了十幾座密營。密營包含住址、防御工事、醫院、槍械所、被裝所等,是抗聯二軍1935年至1938年的重要活動區。東北抗聯軍二軍與日本侵略勢力進行了艱苦斗爭,沉重打擊了日偽的反動統治。 專家組認為,遺址的發現,印證了文獻記載的漫江及老黑河區域是東北抗聯二軍重要活動區域的史實。不排除遺址后來被日偽軍繼續使用,作為掠奪長白山木材的伐木點的可能性。遺址的發現,對于研究東北史、東北地區的經濟史以及東北抗聯史意義重大,建議盡快加大遺址保護、管理、展示利用。 去年9月28日,池南區客運站對面的老黑河遺址博物館前,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被四名護旗手莊嚴地守衛著。紅旗的對面,池南區委各部門、社區群眾,以及池南公安分局、池南邊境管理大隊的代表們,列隊整齊、神情肅穆地凝視著國旗,他們是來參加老黑河遺址博物館的開館儀式的。 老黑河遺址博物館以老黑河遺址地表采集到的文物為主要展出對象,講述著昔日戰士們保家衛國的艱辛。 在老黑河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的日子,陳文序很激動:“當時的條件那么艱苦,革命先烈們克服重重困難和敵人作斗爭,這是多么不容易!老黑河遺址博物館的正式開館,有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以前的革命歲月,更好地繼承紅色基因。” 近年來,吉林省文物局加強革命文物普查工作,實施革命文物保護三年計劃,樹立了600個保護標志(標識)碑、300個界樁。在現場踏查基礎上,根據國家文物局《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導則》,吉林省文物局編制了《吉林省革命舊址名錄》《吉林省抗聯舊址名錄》和《吉林省館藏革命文物名錄》。2019年11月,吉林省文物局會同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在全國率先公布了《吉林省革命舊址名錄(第一批)》《吉林省東北抗日聯軍舊址名錄(第一批)》和《吉林省館藏珍貴革命文物名錄》,共登記革命舊址269處,東北抗日聯軍舊址133處,館藏珍貴革命文物724件/套。 保 護 連日來,七道溝死難同胞紀念地修繕、環境整治、保護性設施建設和展示工程緊張地進行著。 七道溝死難同胞紀念地位于吉林省通化縣果松鎮七道溝村,包括七道溝日偽軍營舊址、勞工房、七道溝鐵礦址、解放坑等。 通化縣七道溝鐵礦,早在1898年被當地采參農民杜寶賈發現。日軍侵占東北后,瘋狂掠奪各類資源,1933年至1938年,多次派技術人員到通化縣七道溝鐵礦進行勘查,于1938年設立了七道溝采礦所,1939年開始對七道溝鐵礦進行正式開采,至1945年戰敗投降,日寇共掠走礦石350多萬噸。侵略者堅持“采富不采貧”“要礦石不要人”“以人換礦石”的法西斯策略,使礦工受到了無比殘酷的奴役和摧殘。當時,礦工生活十分艱難,吃的是橡子面,穿的是更生布,住在100多人睡的工棚大炕上。由于居住擁擠,衛生條件差,礦工中流行傷寒病,傳染性強,每天都有人死去。工人每天超負荷勞動,加之日本人克扣糧食、迫害毒打,導致礦工大量傷殘和死亡。日本人修了兩座煉人爐,24小時開爐,還不能及時處理尸體,于是干脆將尸體或者半死不活的礦工扔到挖好的大坑里,形成了鐵道西、曹家墳和板房溝3處“萬人坑”,尸橫遍野、白骨森森,慘不忍睹。據統計,從1939年到1945年,因疾病、饑餓、事故以及被殘害致死的工人有17000多人。 在萬人坑和死難礦工紀念碑前,果松鎮干部介紹說,紀念碑是1964年5月黨和政府為紀念死難礦工修建的,整個萬人坑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石碑高7米、寬2米、厚0.65米,石碑正面刻寫著“日偽統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 2019年10月,七道溝死難同胞紀念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專家認為,七道溝死難同胞紀念地,是日本侵華時期掠奪我國資源、迫害中國勞工的見證地,記錄與揭露了侵華日軍的暴行,同時記錄了廣大勞工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帶領下勇于反抗自救、不屈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長期以來,在自然因素影響下,七道溝死難同胞紀念地出現了本體缺損和變形等情況,周邊環境也多荒蕪。 “因此,吉林省文物局、通化縣文物管理所啟動了七道溝死難同胞紀念地修繕、保護、展示工程,同時,將以七道溝死難同胞紀念地為核心,通過東七線將五個文物遺存串聯起來,形成展示路線和展示節點,在各節點設置說明牌,科學準確地說明和介紹各遺址點的史實及其細節,建立系統完整的展陳體系。”吉林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已規劃了吉林、白山、延邊和通化抗聯遺址保護大片區及磐石市、靖宇縣、渾江區等多個小片區以及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馬村抗日根據地等抗聯遺址保護利用重大項目。” 傳 承 翠綠的花瓶,高24厘米,通體看上去完好如新,只有花瓶底座上那些點點斑駁的痕跡,才能看出它曾歷經歲月的洗禮,這是吉林省博物院“破曉——吉林人民革命斗爭史陳列”中的一件展品。 “1933年初,吉林特支在吉林市河南街富裕胡同7號周建華家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負責抗日人員途經吉林去南滿抗日游擊區。”博物院講解員娓娓道來。 花瓶原是一對兒,是交通站站長周建華與妻子閆慶蓮的結婚紀念物。從花瓶保存的完好度就能看出,它們也曾是擺于案前或柜上,時常被輕撫擦拭的“寵兒”。彼時花瓶中裝載的是兩人的愛情、艷麗的鮮花,以及與革命有關的秘密文件和傳單。花瓶與鮮花將文件與傳單完好地隱藏了起來,為傳遞情報做了很好的掩護。 “1937年,周建華為掩護戰友英勇犧牲,時年24歲。1964年,他的妻子將花瓶捐贈給吉林省博物院。”在講解員的聲音里,花瓶似乎活了起來,把觀眾拉到了那段歲月里。 “破曉——吉林人民革命斗爭史陳列”用珍貴的文物,豐富的歷史照片,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反帝反封建的風起云涌,喋血抗日的艱苦卓絕,人民解放的波瀾壯闊。一個個名字,一座座豐碑,見證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吉林人民譜寫的英雄史詩。 近年來,吉林省博物院改善展覽設計、強化展覽內容、突出紅色教育,舉辦“壯闊七十年 奮進新時代——吉林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大道同行——從‘五一口號’到協商建國重要史事回顧展”“共同的抗戰——海外僑胞征集援華史料匯展”“吾行——抗聯遺跡的故事”“烈·火——東北抗聯英雄人物專題展”“近代吉林展”等展覽。吉林省博物院結合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設計開展了不同類型的主題紀念活動,2019年,白城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白城市第一中學、長春市華岳學校、吉林市豐滿實驗學校、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等37個單位,近7萬人次參加了吉林省博物院的44節研學實踐教育課程,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 “我們鼓勵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景區等單位,結合吉林省近現代歷史、東北抗聯歷史、東北解放戰爭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策劃以英烈人物、著名戰役、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成就為主題的精品展覽,在館藏文物資源闡釋研究、陳列展覽、教育活動等方面開展省際、館際交流合作,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基因。”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吉林省文物局局長金旭東表示。(徐秀麗)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