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杭州:大運河水凈河清造福一方
2020-08-10 17:42:41? ?來源:國家文物局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河中游船駛過,兩岸花團錦簇,綠樹成蔭,白墻黛瓦的民居掩映其中,空中的鳥兒展翅飛過。2019年杭州舉辦的大運河申遺成功5周年明信片設計征集活動獲獎作品《運河千年熙》將具有時代氣息的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新風貌表現得十分充分。 大運河流淌千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依河而居的人們。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孕育了運河兩岸豐富而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城市杭州,因運河而興,大運河見證著杭州的過去、現在、未來,也承載著這座城市最柔軟的人文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提出:“把運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時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觀河、生態河、人文河,真正成為‘人民的運河’、‘游客的運河’。” 近年來,杭州對運河的守望與厚愛,也如那河中之水,奔流不息。杭州秉持“還河于民”的理念,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擴展旅游、以民為本、綜合整治”的原則,深化大運河保護管理,推動大運河有機活化利用,打造“人民的運河”。 保護遺產 造福民眾 灰白的墻壁,暗綠的苔蘚,斑駁的院門,帶著濃郁歷史氣息的民居,點綴在大運河兩岸。 利用的前提是保護。杭州市園林文物局(運河綜保委)黨組書記、局長高小輝介紹,多年來,杭州市堅持保護第一、應保盡保的原則,實施運河綜合保護工程。按照“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可識別性”的理念,把現存運河兩岸的古橋、古街、古塔、古建筑、工業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保留下來。先后完成了小河直街、橋西、大兜路歷史街區保護,修繕了水北街、市南街、太史第弄、郁家弄等街區以及桑廬、富義倉、拱宸橋、通益公紗廠、中心集施茶材會公所、廣濟橋、乾隆御碑等歷史建筑,展現運河原汁原味的歷史文化風貌。 2014年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杭州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河道總長約110公里,遺產點段共有11處,包括拱宸橋、廣濟橋、富義倉、鳳山水城門遺址、橋西歷史文化街區、西興過塘行碼頭等6個遺產點,以及江南運河杭州段的杭州塘、上塘河、杭州中河、龍山河和浙東運河杭州段的西興運河等5段河道。 申遺是手段,保護遺產、造福民眾是目標。為了這個目標,杭州數十年如一日地保護著運河遺產。大運河申遺成功后,杭州設立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以更高標準和要求對大運河杭州段進行綜合保護管理。 “我們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杭州運河文化,努力打造中國大運河文化核心展示區,共同推動中國大運河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杭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2017年《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出臺。“這是國內首個保護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性法規——這部條例把7.73平方公里的遺產區和24.47平方公里的緩沖區都管起來了,厘清了各個部門的職責,也為下一步出臺規劃依規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高小輝說。 2019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發文批復《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成為杭州市大運河保護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據。 在2019年召開的英國世界遺產年會上,杭州市大運河綜合保護利用所取得的成效,受到與會專家點贊,杭州的文化“金名片”同其他各地的世界遺產在“各美其美”中實現了“美美與共”。 如今的大運河邊,昔日的老廠房、舊倉庫串珠成鏈,構筑起沒有圍墻的博物館群。復原傳統的繪畫、書法、烙燙等制扇場景,在中國扇博物館演繹了“中國扇子”的前世今生;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推出的西湖綢傘、皮影、麥稈剪貼扇、陶瓷捏塑、剪紙等手工藝體驗項目,格外受青少年和游客歡迎…… 在專家看來,杭州依托老建筑、工業遺存,建成以非遺為特色的博物館群落,不僅保護傳承了工業文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探索了讓歷史建筑重煥生機的現實途徑,也是讓運河文化更好滿足民眾需求的創新實踐。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隨著一個個文化地標在大運河畔‘破土而出’,如今的大運河已成為杭州市民生活文化聚集地,更是刷爆朋友圈的‘網紅打卡地’。” 水凈河清 還河于民 大運河不僅是“世之瑰寶”,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脈”。流淌了兩千多年的大運河見證著杭州的成長與變遷,奠定了城市格局、拓展了城市地域、繁榮了城市經濟、豐富了城市文化。 大運河有過氣象萬千的繁盛,也有過舟稀鞍冷的困頓。 20世紀,在現代化的浪潮下,以鐵路為代表的陸路交通系統得以完善,曾作為交通要道的運河逐漸被邊緣化。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杭州大運河的水質遭到污染,河水發黑發臭,魚蝦絕跡。“當時經常坐船往返于蘇杭的游客和市民,每次坐船返杭,只要一聞到臭味,就知道,杭州到了。”高小輝回憶道。 門前街道屋后河,深長弄堂百條多。運河兩岸的街巷弄堂和深院老屋大多沿河而筑,形成一條條水巷街道。大運河水質的污染已經影響到周邊居民的生活,為此,杭州對運河開啟了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之路,力爭“還河于民”。 “大運河(杭州段)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是新世紀杭州城市建設的‘十大工程’之一。從2003年開始,經過多年的努力,運河及周邊開始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小輝說,綜合治理是堅持截污、清淤、駁坎、配水、綠化、保護、造景、管理“八位一體”,而保護開發是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建設,提升和增強大運河沿線的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商貿、居住六大功能。 十余年的綜合治理和保護開發是綜合的、系統的、成效顯著的。高小輝介紹,杭州在環境、水系、燈光、生態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治理改造,水凈河清成為現實,運河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運河周邊近3000戶“棚戶”居民受益,有效提升了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 經過治理,新建了運河主城區兩岸約23公里游步道、景觀帶,新增提升沿岸公園綠化130萬平方米,100多條市區河道得到了整治,運河水質達到Ⅳ類以上,運河沿岸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健身、游覽觀光的“休閑長廊”。 “大運河杭州段的游步道非常適合散步賞景,春風吹拂著綠芽的柳枝,夏季綠葉傘擋著烈日,秋日的桂花一路飄香,冬季殘雪點綴。站站是景。”一位網友留言道。 此外,杭州打造的“運河燈光夜景帶”,從河岸、橋梁、建筑物、運河支流等照明角度,展示了一幅中國水墨丹青式的運河夜景圖,構成了運河城市夜景地標。京杭大運河(杭州段)開通的三條水上黃金旅游線,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新選擇。 如今,天上的鳥兒翱翔自在,往來的船舶川流不息,古老的運河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與活力。 (李瑞) >>>往期回顧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古村“活”了 環境美了 日子好了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