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64wsy"><cite id="64wsy"></cite></pre><s id="64wsy"></s>
      <dl id="64wsy"><em id="64wsy"></em></dl>
      新聞中心|社會|視頻|福建|時評|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軍事|美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福建博物院 > 資訊 > 文博快訊 > 正文

      著力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服務人民健康安全

      2020-07-29 15:53:31??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顯身手的中醫藥,成為民眾關注熱點。7月2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旨在推動中醫藥非遺的保護、傳承、利用與發展。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曹洪欣教授當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會長。

      據介紹,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137項傳統醫藥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醫針灸”和“藏醫藥浴法”先后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2—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過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支持1.13億元用于中醫藥非遺的保護傳承。其中,補助8617萬元支持中醫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補助1190萬元支持中醫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補助1520萬元支持對38名中醫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記錄工作。但在保護中還存在扶持資金不足、后繼乏人、發展方式單一、標準建設缺乏等問題。

      文旅部副部長李金早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醫藥非遺成為重要戰“疫”生力軍。國家級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伯禮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等奮戰在抗疫一線,曹洪欣教授帶隊組建國際首個中醫藥互聯網抗疫平臺,為挽救許多患者生命貢獻力量。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任重道遠,需要有識之士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破解難題。  以下為文旅部副部長李金早在大會上的發言全文:

      著力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服務人民健康安全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協調委員會、中醫藥委員會成立大會上的發言

      (2020年7月25日)

      李金早

      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

      大家好!經歷“2020年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經受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病毒戰役的洗禮,經過籌委會與各有關方面認真有效的協調磋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協調委員會、中醫藥委員會今天宣告成立了!這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中醫藥業界的一件盛事!在此謹致熱烈祝賀!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和中醫藥保護傳承發展。習總書記在內蒙古赤峰考察時強調,黨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還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這些重要指示精神,是我們做好中醫藥非遺保護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總書記對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國形成強大的抗疫力量。其中,中醫藥非遺成為重要戰“疫”生力軍。國家級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伯禮院士、黃璐琦院士、劉清泉院長、劉力紅教授等一批中醫藥非遺傳承人,奮戰在抗疫一線,曹洪欣教授帶隊組建國際首個中醫藥互聯網抗疫平臺,為挽救許多患者生命貢獻力量。習總書記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此次嚴重疫情,讓世人感受到了病毒的危害性,也看到了中醫藥的寶貴價值,以及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更使我們深切感到了振興中醫藥非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長期以來,我國中醫藥非遺工作者和傳承人得到了許多方面的扶持,但是總體來看,仍然面臨各種生存和發展難題,存在許多難點、堵點、盲點及痛點,迫切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并得到大力支持。

      一、對中醫藥非遺的寶貴價值,應加深認識

      1. 中醫藥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民族文化生存與延續的靈魂依托。中醫藥文化,是傳統中醫藥知識、技藝、思想、精神、標準、制度、世界觀的廣泛集成,是中華醫學知識的精神內核和精華所在,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符號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學術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傳承發展中醫藥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任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藥非遺既是中華文明的產物,也對其起到了維護和促進作用。中華文明綿延五千余年,從未中斷,原因很多,而中醫藥非遺對中華民族的呵護則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毛主席于1954年指出:“對中醫問題,不只是給幾個人看好病的問題,而是文化遺產問題。要把中醫提高到對全世界有貢獻的問題。對新來的外國東西重視了,對自己本國的東西倒輕視了。看不起本國的東西,看不起中醫,這種思想作風是很壞的,很惡劣的。”毛主席還強調:“思想作風上要轉變,要尊重我國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遺產,看得起中醫,也才能學得進去。”一個甲子又半輪過去了,今天學習毛主席這段指示,倍感親切,尤其置身于此次嚴峻的抗疫戰役,更有振聾發聵、醍醐灌頂之感!

      2. 我國中醫藥非遺對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貢獻

      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數千年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為我們留下了數量豐富、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特征各異、品質精粹的文化遺產項目。截至目前,我國已有40個國家級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有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認定了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中醫藥國家級項目137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32位,已支持對38名中醫藥國家級傳承人進行記錄。“中醫針灸”和“藏醫藥浴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醫藥文化蘊涵著豐富的中國智慧、中國實踐,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的濃縮,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具影響力、品牌力、實踐力的門類,各地均有各具特色的中醫藥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按照專業分類,我國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形成了中醫生命疾病認知、中醫診療方法、中藥炮制技藝、中醫傳統制劑方法、中醫針灸、中醫正骨療法、中醫養生、老字號傳統中醫藥文化、民族醫藥等類別,成為承載民族精神與人類文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3. 我國中醫藥非遺開辟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醫療技術路線,在世界醫療領域獨樹一幟

      中醫理論體系以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思辨模式,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臟腑、經絡和精氣血津液神等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理、法、方、藥奇妙無窮、嚴謹有序;銀針推拿,手段百出;本草果花,山野可采;醫自民間,惠澤民間。鄉村郎中、赤腳醫生,尤具鮮明的中國特色,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中醫植根于中華文化和自然資源,其理論方向具有原創性,理論體系具有獨特性,理論主張具有實踐性。

      4. 中醫藥非遺成為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沒有人民的健康,就沒有國家的發展。中醫藥非遺項目,涵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技術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中醫藥非遺主動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中醫藥非遺充分發揮傳統醫藥的獨特作用,惠澤廣大群眾。實踐表明,室內熏藥、艾灸、食療、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中醫方法和實踐,能有效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依托中醫藥非遺,積極研發用于治療和防疫工作中的相關中成藥品,為完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加大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力度,乃刻不容緩

      1. 中醫藥非遺保護工作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經10多年,中醫藥非遺保護隨之展開,在保護制度構建、保護名錄編制、人才隊伍培養、重大項目建設、中醫藥非遺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較大成績,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總體上看,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尚有很大差距。全國中醫藥非遺普查摸底、認定和保護工作任務依然很重。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十大類項目中,無論從非遺項目數量還是代表性傳承人數量來看,中醫藥類都相對較少,這與中醫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很不相稱。中醫藥非遺申報與保護工作仍很艱巨。

      2. 中醫藥非遺傳承支持力度有待加強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大規模城市化進程,諸多中醫藥傳統技藝逐漸被現代化生產工藝代替,個別地區對中醫藥非遺傳承工作支持和投入不足,導致一批傳統中醫藥非遺項目逐漸流失、傳統技藝面臨失傳、教育科研水平降低、傳承人積極性受挫、人才梯隊面臨斷層、傳統技藝創新乏力。中醫藥非遺傳承的人才培養嚴重滯后,以師承教育為主的中醫傳承教育模式,與院校教育模式難以接軌,落入非主流教育的窘迫境地。一些中醫藥非遺傳承人受到社會歧視,有的長期拿不到行醫執照,有的陷入地下半地下困境,有的處于自生自滅狀態。中醫藥非遺保護堪憂、傳承乏力,發展更是舉步維艱。

      3. 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體制機制有待健全

      長期以來,我們在國家層面缺乏專業的中醫藥非遺協調機制,影響到對地方中醫藥非遺工作的科學指導。中醫藥非遺評價機制建設滯后,有的地方管理缺位,中醫藥非遺領域存在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情況,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弄虛作假、招搖撞騙的亂象。中醫藥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體制機制在機構、人員、事權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掣肘。以傳統中藥生產鏈條為例,分為種植養殖、流通貯存、加工炮制、處方調劑四大環節,橫跨一二三產業,涉及農林、藥監、工商、商務、中醫藥等多個行政部門,多龍治水,體系極為復雜。中醫藥非遺工作,亟需建立國家層面專業的中醫藥非遺協調促進機制,在廣度和深度上均需發力。

      4. 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效率有待提高

      中醫藥界流行一句話:“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此說不一定很準確,但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泰國、印度等國對自己傳統醫藥建立了較完備的保護體系。我們在此方面存在明顯短板。我們對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缺乏足夠認識和有效措施,總體上比較被動。中醫藥非遺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交流中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三、成立中醫藥非遺協委會和中醫藥非遺委員會,為時代所需

      上述情況表明,對中醫藥非遺進行搶救性保護、系統性傳承、開拓性發展,關系到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的今天和未來,責任重大、刻不容緩。

      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和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推進我國中醫藥非遺事業發展,需要在非遺保護工作框架中,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為廣大中醫藥非遺保護從業者提供學習研究交流平臺,為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建立協調促進機制。因此,成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協調委員會和中醫藥委員會成為時代所需。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協調委員會,是由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有關負責人、著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協調促進工作機制。主要職責是支持、指導、協調和促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開展工作。主要負責:(1)指導支持中醫藥委員會完善發展計劃、指導推進重點工作及相關領域拓展工作;(2)組織研究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關鍵問題、解決路徑并協調中醫藥委員會組織推進實施;(3)協調推進中醫藥非遺法制建設,促進建立中醫藥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機制;(4)指導、協調中醫藥委員會推進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隊伍建設;(5)協調支持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際交流、推進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服務人類健康安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是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領導下,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醫藥協調委員會指導下,由從事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產業精英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具體負責梳理和研究中醫藥類非遺保護相關政策和發展規劃,協助政府職能部門制定中醫藥非遺保護相關政策規范;開展中醫藥非遺調查研究,探索非遺保護制度建設、傳承模式與發展利用,以及中醫藥非遺知識產權保護與標準化建設;組織會員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為會員提供服務,反映會員要求,協調會員關系,維護其合法權益;經政府主管部門同意和授權,進行中醫藥非遺行業相關數據的統計,收集、分析、發布有關信息;推進學術出版與交流、技術培訓、知識傳播與科學普及等;參與國際組織或其他國家在中醫藥非遺領域開展的相關活動,組織中醫藥非遺保護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組織舉辦展覽、演出等各種與非遺保護相關的公益性宣傳活動;承辦政府有關部門和協會委托的工作。

      四、保護傳承發展中醫藥非遺任重道遠,需擔當作為

      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任重道遠,我們要主動擔當、積極作為。

      1. 推進中醫藥非遺服務“文化強國”戰略

      助力實施中醫藥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工程,站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高度,納入“文化強國”戰略。促進完善中醫藥典籍、技術和方藥名錄,分階段實施中醫藥非遺精品工程、經典項目,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積極支持“中醫藥”相關項目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世界記憶名錄,以及國家各級非遺名錄體系,擴大傳承人群。推進中醫藥非遺的活態傳承,加強對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的數字化、影像化、智能化記錄。加大對瀕危中醫藥非遺項目的搶救性保護,加大對中醫藥老字號品牌的保護,加大對中醫藥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的支持力度。

      2. 推進中醫藥非遺服務“健康中國”戰略

      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統籌推進中醫藥非遺技藝和服務體系創新,充分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主導作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優勢作用。推進普及中醫“生、長、壯、老、已”的生命動態平衡觀、“天人合一”“形神統一”“臟腑調和”整體觀與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等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及實踐,普及太極拳、易筋經、八段錦、健身氣功、針灸按摩等傳統中醫養生保健方法,推廣體現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促進中醫藥非遺項目進家庭、進社區、進校園。

      3. 推進中醫藥非遺服務“科教興國”戰略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助力建立多學科融合的中醫藥非遺科研平臺,建設一批中醫藥非遺重點實驗室。統籌推進中醫藥非遺項目的基礎理論、前沿科學、先進技術等科研水平,開展近現代名醫學術思想與經驗整理研究,吸納中醫藥代表性的門類流派,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武裝好傳統中醫藥非遺。助力實施中醫藥非遺科技創新工程和“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探索推進中醫藥非遺與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服務體系融合發展。促進建立中醫藥非遺現代統計制度,探索籌建國家和省級中醫藥非遺展示中心、數據中心,構建中醫藥非遺的“智慧版圖”。

      4. 推進中醫藥非遺服務“人才強國”戰略

      從中醫藥非遺教育體系入手,積極開展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協調的中醫藥非遺人才培養試點,探索建立高年資中醫領頭人帶徒制度。支持相關院校加大中醫藥非遺傳統技藝的傳授,培養既有豐富現代化理論素養,又能掌握傳統非遺知識和技藝的人才,逐步形成接續有序的高素質中醫藥非遺人才傳承梯隊。推進建立中醫藥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人才表彰獎勵機制,加強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表彰,注重發現和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傳承人。促進中醫藥非遺重點項目、資金和政策向一線基層傾斜、向邊遠地區傾斜、向瀕危項目傾斜,激活中醫藥非遺傳承發展的民間和社會力量。

      5. 推進中醫藥非遺保護法制建設

      積極發揮好專業協會、行業智囊職能,助力修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推進中醫藥非遺立法工作,建立完善中醫藥非遺的法律保護體系和保護模式;積極發揮好行業智庫、社會服務職能,助力編制“十四五”非遺保護規劃,分階段、分步驟梳理發布中醫藥非遺工作數據,為中醫藥非遺保護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積極發揮好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職能,協助主管部門做好中醫藥非遺市場監管、質量監督、公共安全等工作;積極引導推進中醫藥非遺標準化工作體系,促進中醫藥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制度體系建設,助力實用有效的中醫藥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

      6. 推進中醫藥非遺生產性保護

      助力中醫藥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建設,面向市場推出中醫藥非遺精品項目。探索籌建中醫藥非遺國家基金,探索中醫藥非遺項目投融資模式,組建重點項目庫。支持企業、醫療機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協同創新,構建完善產業鏈、服務鏈、創新鏈生態,完善中醫藥研學產一體化創新模式。

      7. 推進中醫藥非遺與健康旅游協調發展

      助力中醫藥非遺和旅游業協同發展,推進中醫藥旅游、康養旅游、休閑旅游、研學旅行等新業態高質量發展,支持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產品和線路,支持建設一批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醫藥健康旅游綜合體。支持推出中醫藥文化旅游產品。支持探索中醫藥非遺特色小鎮、特色園區、文創街區、旅游度假區等區域旅游綜合體,推進非遺扶貧、旅游扶貧協同助力脫貧攻堅戰略,提升中醫藥非遺和旅游產業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和作用。推進舉辦“中國中醫藥健康旅游年”,支持舉辦國際性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展會。

      8. 推進中醫藥非遺傳播展示

      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開展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教育,推出一批精品中醫藥文化學堂、非遺講堂、名人課堂,利用數字多媒體、移動互聯網等多種終端開設“中醫文化”課程,策劃舉辦多種形式的中醫藥文化活動,不斷改進中醫藥文化傳播機制。推進中醫藥非遺的活化展示,助力國家、地方及企業建設運行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支持中醫藥非遺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西部大開發等區域經濟一體化機制,探索建立長江經濟帶、中部城市群、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中醫藥非遺聯動提升機制。

      9. 推進中西醫文化交流互鑒

      各國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是人類發展的大趨勢,中西醫文化交流互鑒自是題中應有之意。此次嚴重的疫情必將催生中西醫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互鑒合作。我們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10. 推進中醫藥非遺有序“走出去”

      支持中醫藥文化“走出去”,促進中醫藥非遺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框架。推進建立中醫藥非遺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借鑒其他國家傳統醫藥文化推廣經驗,創新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方式和途徑。推動中醫藥非遺國際標準和相關規則制定。

      同志們: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寶藏為中醫藥文化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和不竭資源。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在為擁有中醫藥而由衷自豪的時候,亦應有保護傳承發展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新時代春風,孕育新發展機遇;新形勢挑戰,激發再創新斗志。“生命至上”的發展理念、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和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以及全球戰疫的嚴峻挑戰,呼喚中醫藥展現更大作為!新時代要求這一代人有更大擔當!希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協調委員會和中醫藥委員會積極作為,不辱使命,團結全國廣大中醫藥非遺工作者,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把中醫藥這一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有效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共同譜寫人類健康安全的宏偉篇章!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照片墻
      心情版
      相關評論
      更多>>省博快訊
      更多>>文博快訊
      更多>>展覽公告
      關于東南網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本網·律師嚴正聲明 - 友情鏈接 - 網上訂報 - 版權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東南網授權法律顧問 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福州分所 許水清 律師 電話:13809520738
      本站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591-87079320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電話: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間)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 許可證號:1310572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主辦:福建日報報業集團 未經許可不得建立鏡像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亚洲精品少妇30p,国产网友自拍视频,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
    • <pre id="64wsy"><cite id="64wsy"></cite></pre><s id="64wsy"></s>
        <dl id="64wsy"><em id="64wsy"></em></dl>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青草久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a毛片视频免费观看影院| 男生女生一起差差很痛| 学霸c了我一节课|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 一个人看的免费高清视频日本|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看久久久久久A级毛片| 嫩草香味在线观看6080|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毛片|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vr| 野花香高清在线观看视频播放免费|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女人91精品嗷嗷嗷嗷| 久久久精品一区| 色与欲影视天天看综合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aa级女人大片喷水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和黑人|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五月婷婷六月合| 超清中文乱码字幕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啊~怎么又加了一根手指|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 小sao货赵欢欢的大学生活txt| 免费**毛片在线搐放正片| 97人洗澡从澡人人爽人人模| 欧美人与动性xxxxx杂性| 国产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大荫蒂女人毛茸茸图片|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青青草娱乐视频| 少妇的丰满3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页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