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公共考古 變革中的融媒發展
2020-05-11 10:54:32? ?來源: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線上終評會為今年的“五一”小長假獻上了一場考古盛宴!5月1日至5日,“假期云考古”——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線上終評會與公眾相約相伴,萬眾矚目下,陜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最終脫穎而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一改往年匯聚一堂聽匯報搞評審,以新聞發布會對外公布結果的形式,而是采取在主辦方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通過央視新聞、騰訊微視、新華云直播等新媒體全程網上直播。各參評項目和評委都以網上連線形式匯報、答辯和評審,同時增設提問互動環節,讓公眾更好地參與進來,讓考古更好地普及出去,構建了公共考古的傳播交流平臺,既做到疫情防控到位,又創新活動方式。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場專業性極強的業內評選,樸素無華的直播節目,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空前的聚焦,關注和傳播度遠超往年。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7日中午12點,與此次評選活動相關的話題總閱讀量達到2.8億,五天的直播總觀看量4043萬人次,網站等相關資訊近12萬條。須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幾乎沒有任何娛樂性,然而傳播方式的革新,卻能引發如此大的話題性,十分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這至少表明了公眾對文物事業的關注度和參與欲,更指明了文物事業發展與融媒體的密切關系已是不容忽視的方向。 由此可見,“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意義已超出評選活動本身,成為一場前所未有的、空前成功的公共考古大事件,或許還會深刻影響未來的發展。不妨做個比較,近些年產生過公共考古效應的典型事件,在傳播廣度的遞增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出現過如曹操墓的真偽、海昏侯墓的金銀財寶等偏離文物價值和考古專業性之處,從而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那么,當文物事業遇到大眾傳播,是否就意味著一發不可收拾,無法避免這樣的誤差呢?眼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傳播中的無本質偏離和全正面評價,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信心和范例。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下,專業性同樣可以得到更廣泛更有效的傳播,進而引導公眾走出獵奇心態,了解文物考古工作為何,形成清晰的共同認識和輿論導向。如此,將文物保護的社會共識轉化為全民常識,“盜墓”“鑒寶”的流量自然就會無地自容。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線上終評會的成功,再次提示我們——文物事業的發展需要建立融媒意識,建設融媒大數據平臺,小眾的專業性完全可以駕馭大眾傳媒進行精準的最大程度傳播。再舉一例:終評會開始前,有直播媒體將“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簡化為“十大考古”,但當直播進入主會場后,呈現給公眾的,是我們專業口徑的規范和高度一致性。面對融媒體大眾傳播,專業性絕不是制約,而是最優質資源,無需削足適履去為網紅而網紅,堅守內容為王和品質至上,同樣可以精彩奪目。由此而思,今后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文博系統其他幾大品牌活動,是否也要從中汲取寶貴經驗,更多地采取融媒方式發展和傳播,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走過了三十年,已成為我國文物事業的重要宣傳和展示窗口,成長路上也勢必要肩負更多的規范和引領之責。因此,今年的嘗試,絕不僅是疫情下的應急機制,更應理解成是一種創新與探索。為全面規劃部署新時代的文物事業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將“創新文物價值傳播推廣體系”列為主要任務,提出:“實施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用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廣泛傳播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使命在肩,成功的探索與實踐已然開始,讓我們堅定方向,堅持方針,“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大踏步前行吧! (穆森)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