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展覽│八閩藏珍——福建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
2020-02-21 18:08:30??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中華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物“金色名片”,燦若星辰。新中國成立后,在全國范圍內先后開展了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為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發揮了重大推動作用。但是,可移動文物由于種類豐富、數量龐大、收藏體系多元,從未開展過全國性普查,導致家底不清、現狀不明。2012年10月,由國務院統一領導,集中對全國可移動文物進行調查、認定和登記,即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俗稱“國寶大調查”。 本展覽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顧普查歷程,觀眾可以通過圖片了解普查工作的諸多環節,體味普查的艱辛與不易;第二部分分享普查成果,既通過數據向觀眾展示文物資源管理機制和文物身份證制度,又創新文物利用手段,使可移動文物社會服務和共享機制惠及大眾;第三部分尋魅文物風采,通過展示福建各地重點文物收藏單位的精品文物,使觀眾深切感受福建文物和歷史文化的魅力。 本展覽是普查工作的一部分,藉此引領大眾了解普查,欣賞瑰寶,珍愛遺產,守護文明。 部分文物鑒賞 清硬木透雕漆金桌燈 木雕,可分為兩部分,上為燈身,下為底座,燈身部分仿亭臺結構。中空。頂部呈三層塔狀,最上層呈覆斗狀,中一孔為煙孔,下二層逐步外擴,方形,三層四周全部透雕漆金花板,上層為海水、龍等,中為飛禽,屋宇四角各有一騎獸人物,以鐵絲與主體連接,下為雙龍屋宇。燈身中部四角各有一柱,柱身套透雕蟠龍,中間四面嵌透雕漆金人物故事及花鳥圖案活動板,四周美人靠欄沿,欄沿透雕漆金人物花鳥圖案。基座上層若須彌臺,束腰嵌四片透雕漆金花鳥、瓜果等圖案,四角各有一力士,下層四角各安一獸形腳,間飾透雕漆金花卉圖案牙板。燈身并飾有彩色絨球。底座部分呈三層,自上而下逐級外延,最上一層為條狀花板,四角雕如意頭,承接燈身,中為幾案形,束腰部分每面各有二長條形鏤孔,下為盤狀平臺,隼卯結構。雕工精美,工藝精湛。整器以金色漆為主,輔以紅、黑、褐色漆。 宋定窯白釉劃蓮花紋缽 侈口、包紅銅邊、沿微外卷、弧腹下微收、狀若扁鼓、碗內心刻劃團花、內外壁刻劃纏枝蓮。外壁下端刻劃六道直線紋,通體施牙黃釉,釉柔和潔凈,淺圈足、足底露胎、胎灰白、質堅、聲清脆悠揚,造型端莊古樸,紋飾清晰簡練,疏密得體,線條圓渾有力。 南朝青釉仙人騎蛙雙管燈 座為一只蛤蟆,蛤蟆背上騎著一個高鼻子的人,其左右手各抱一個小人,三個人的頭共頂一塊平板,板上豎兩個并列的圓形插管,蛤蟆四腳著地,作爬臥狀,眼圓鼓,身上布滿細圈紋,人貌似非漢族,著高領,系腰帶,施青釉,底露灰胎。 清乾隆青白玉青芝岫影山子 玉色翠碧,光潤柔和,天然形,層巒迭嶂,山石嶙峋,氣勢磅礴,巖穴宙布其間,玲瓏窈窕,一面正中刻“青芝岫”,下刻銘文一篇,末署“青芝岫影乾隆辛未潤立月之吉御制并書”,另一面分別有蔣溥、劉統勛、汪由敦、錢陳群所題詩文,字體皆楷書,描金。 明漳州窯五彩龍紋羅盤航海圖瓷盤 敞口,口沿微折,圓唇,淺弧腹,內直外斜式矮圈足。灰白胎,施白釉,足、底粘砂。口沿上紅彩雙圈紋內用黑、藍彩繪山水樓閣圖案,腹部繪星宿、島嶼、海濤、帆船、飛魚麒麟等圖案,盤底畫24向位羅盤,中央是簡體陰陽太極二重圈,圈內寫有“天下一”字樣。 商 西周青銅觚 器為陶范澆鑄,大侈口,呈喇叭狀,細長身,下腹外撇,圈足。器上腹為素面;中腹偏下飾有一圈寬帶狀凸箍,箍上飾有夔龍紋、凸點紋,兩側飾有凸脊;足部飾有弦紋、連珠紋、夔龍紋、凸點紋,兩側凸脊下弦紋部位各飾鏤空十字形孔。器重1.009kg。 紅腹錦雞 Chrysolophus pictus 又名金雞,雄鳥羽色華麗,頭具金黃色絲狀羽冠,上體除上背濃綠色外,其余為金黃色,后頸被有橙棕色而綴有黑邊的扇狀羽,形成披肩狀。下體深紅色,尾羽黑褐色,滿綴以桂黃色斑點。雌鳥頭頂和后頸黑褐色,其余體羽棕黃色,滿綴以黑褐色蟲蠢狀斑和橫斑。腳黃色。野外特征極明顯,全身羽毛顏色互相襯托,赤橙黃綠青藍紫具全,光彩奪目,是馳名中外的觀賞鳥類。為中國特有鳥種,該物種分布的核心區域在中國甘肅和陜西南部的秦嶺地區。 展廳照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