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展覽│雕刻百工 爐捶萬物 ——福建博物院館藏雕刻作品展
2020-02-21 12:38:41??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展覽概述 中國雕刻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古代先民就從石器的制作過程中獲得雕刻技術的訓練,并孕育出對雕刻藝術的創作和審美觀念。明代以前,雕刻工藝迭有興衰,明中葉以后發展成獨立的藝術門類,雕刻技藝日精月益,最終得到“仙工”的贊譽。 本次展覽匯集了包括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等在內的百余件雕刻藝術作品,既代表中華民族的共性風格,又凸顯濃郁的地方特色,凝聚著非凡的藝術創造力。 第一單元 石雕藝術 石雕工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上溯舊石器時代,并一直沿傳至今。 壽山石雕是傳統的民間雕刻藝術,發端于南朝時期,成熟于宋、元,繁榮于清代。近現代以來,壽山石工藝日益精進,大師輩出。壽山石歷經1500多年的發展,融會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語言,以獨特的意蘊,形成了今天的“壽山石文化”。 北宋壽山石雕舞俑 現代黃恒頌雕螭虎穿潭高山方章 硯雕,又稱硯刻,就是采用傳統的篆刻、石雕手法,以石構圖,因材施藝,雕刻各種形狀、絢麗多彩的硯臺。這種藝術源于秦漢時期,它是和中國書畫同時發展起來的。 宋蛙形歙石硯 第二單元 玉雕藝術 玉雕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品種之一,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在中國古代,玉被當做美好品物的標志和君子風范的象征,崇玉與愛玉的名族情結根深蒂固。漢、唐時期玉雕裝飾開始盛行,宋、元時期玉雕工藝飛躍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特別是乾隆朝的琢玉工藝,代表了玉文化的最高水平。
清乾隆青白玉“青芝岫影”山子 第三單元 骨角牙雕藝術 舊石器時代的先民已知利用漁獵所得的骨、角、牙材制作簡單的生產工具或裝飾品。骨一般指的是牛骨和駱駝骨,遠古時期的中原也到處可見大象與犀牛。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就發現了簡單的牙雕制品,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種實用工具,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出現裝飾用品,并成為牙雕工藝的主流。中國的牙雕精細工整,玲瓏剔透,極富裝飾性。 民國柯依四雕象牙蝦蓮擺件 現代世勛牙雕葬花 第四單元 木雕竹刻藝術 在雕刻工藝諸多材質當中,木雕與竹刻的工藝最為接近。木雕可以分為工藝木雕和藝術木雕兩大類。木雕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以黃楊木最為理想。 “竹雕”,亦稱“竹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我國由來已久。竹雕成為一種藝術始自六朝,唐代受到人們喜愛,明清時期發展到鼎盛。 民國柯世仁雕黃楊木觀音坐像 近代竹刻麻姑人物 漆雕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是一種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花紋的技法,工藝流程極其復雜。其技藝始于唐代,元、明時期傳入北京,經漆雕藝人們的辛苦鉆研,漆雕技藝逐漸成熟。漆雕以其獨特的工藝,精致華美而不失莊重感的造型受到海內外藝術愛好者的青睞。 清雕漆云龍紋盒 第五單元 果核根雕藝術 核雕是民間藝術中的一絕,屬于雕刻中的微雕工藝。雕制果核講求精微細致,操作難度大,明清時期核雕的構思和雕工都達到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微雕神技,藝術奇葩”。 根雕是以樹根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載體,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清圓核雕關羽飾件 清天然茶樹根刻雙耳三足鼎 第六單元 金屬雕刻藝術 金屬雕刻藝術是實用裝飾藝術的組成部分,雕刻對象主要是金質、銀質、有色金屬質的器皿和日常生活用品。鏨雕工藝是金屬雕刻的主要加工手段。金屬雕刻工藝比較復雜,難度較大,再加上一些材料價格昂貴,故不如木雕、石雕普及。由于金屬材料的特性,雕刻成型的工藝品呈現出特殊的美感和獨有的魅力。 南宋鎏金雙鳳紋葵瓣式銀盒 明正德金寶石包箍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