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展覽│壽山石回故鄉(xiāng)
2020-02-21 12:34:06??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zé)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前 言 東海之濱,有福之州,天遺瑰寶,壽山美石。 壽山石質(zhì)地溫潤細膩,色彩豐富艷麗,千百年來一直被開采利用,盛名遠播,天下寶之。 從清早期開始,在文人雅士及官員的推動下,大量品質(zhì)優(yōu)異的壽山石,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宮廷,不但用于雕刻帝后璽印,還大量用于制作藝術(shù)品,如宗教人物造像、文房用具、擺件陳設(shè)、百寶鑲嵌等等。這些物品,除少部分用于賞賜臣僚外,絕大部分為帝后日常所用。清宮對壽山石的大量需求,以及帝后們對藝術(shù)品、生活用品的高要求,大大促進了壽山石雕業(yè)的發(fā)展,清代成為壽山石雕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高峰。 近幾十年來,在經(jīng)濟文化大發(fā)展的背景下,壽山石雕業(yè)又進入了另一個高峰時期,新石種、新工藝層出不窮,名家名作精品如云,壽山石作為候選國石,又一次以亮麗的姿態(tài)令世人驚艷。 今天,經(jīng)過多方努力,深藏于故宮的皇家寶藏壽山石雕,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福州,在這里與故鄉(xiāng)親人共敘鄉(xiāng)情。為迎接久違的“游子”,我們還特別組織了一批當(dāng)代壽山石雕名家名作。我們期待兩個不同高峰時期的珍品,在此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并給觀眾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 《壽山石回故鄉(xiāng)》的展覽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宮廷寶藏——故宮藏清代壽山石雕珍品,下設(shè)三個單位:印章印料、宗教人物、擺件陳設(shè)。第二部分民間珍寶——當(dāng)代壽山石雕名家精品。 第一部分 宮廷寶藏——故宮藏清代壽山石雕珍品 歷經(jīng)千年發(fā)展,壽山石雕在清代進入鼎盛時期,無論是石料的開采,還是雕刻技藝,此時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故宮博物院藏有清宮遺存壽山石雕刻品近兩千件,包括帝后寶璽、人物造像、文玩等等。這些作品不僅是典型的宮廷藏品,同時也代表了清代雕刻藝術(shù)的最高成就。 帝后寶璽 中國印章藝術(shù)發(fā)展到明清進入鼎盛時期,此時書、畫、印往往結(jié)合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shù)整體。清代皇帝寶璽,按內(nèi)容可分為兩種,即代表皇權(quán)的國寶和為皇帝收藏、鑒賞用的寶璽(亦可稱為皇帝閑章)?;实坶e章,按其內(nèi)容和用途可分為:年號璽、宮殿璽、收藏璽、鑒賞璽、銘言吉語璽、詩詞璽等等。壽山石因其美好的特性,成為清宮皇帝閑章的首選。清代皇帝的閑章,與當(dāng)時社會上文人書畫的興盛聯(lián)系緊密,有著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也體現(xiàn)了所有者個人的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展品 【照片】印拓
壽山石龍紐“雍正親賢之寶” 清·雍正 高7.7厘米,方8.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印紐雕行龍四條,浮于云水之上,形態(tài)生動。檔案記載,此璽為雍正元年所制,同批制作的寶璽還有九方:“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五宋龍鈕寶一件,奉旨:鐫雍正親賢之寶,欽此?!贝谁t于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交刻字作鐫刻璽文,說明當(dāng)時印紐應(yīng)已雕刻完成。 【實物】 壽山石雕龍紐“雍正敕命之寶”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壽山石雕龍紐“雍正敕命之寶” 清·雍正 高10.1厘米,方10.2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雕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此印用紅壽山雕刻而成,石質(zhì)細膩。上端呈白色,臺四周平雕夔龍紋,紐雕九龍戲水,形象生動,并鐫陽文“雍正敕命之寶”。此璽與“雍正親賢之寶”為同一時期所制:“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壽山石九龍紐雕夔龍邊大寶一件,奉旨:鐫雍正敕命之寶,欽此?!庇赫奂次缓蟛痪?,便不斷向造辦處下達任務(wù),開始大量制作御用寶璽。正月二十三日至四月十九日期間,造辦處就篆刻了十方“雍正敕命之寶”,此為其中一方。 7. 特別重點展品 【實物】田黃石三聯(lián)印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田黃石三聯(lián)印 清·乾隆 “乾隆宸翰”方印(高1厘米,方2.6厘米) “樂天”橢圓?。ㄩL徑3厘米,寬2.3厘米) “惟精惟一”方印(高1厘米,方2.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田黃石質(zhì),三聯(lián)印,漢文篆書。此印為乾隆皇帝私人印,三枚印章由三條石鏈連成一個整體,成為彼此不可分割的部分,深得乾隆皇帝喜愛。其造型奇特,在印章中實屬罕見。三枚印章中,兩枚為正方形,一方刻有“乾隆宸翰”,一方刻有“惟精惟一”;另一枚刻有“樂天”字樣,呈橢圓形。三聯(lián)印上的璽文均出自儒家經(jīng)典,乾隆皇帝想以此表達自己“精益求精,專一其心,不偏不倚”的施政思想和“樂天知命”的處世態(tài)度。 三聯(lián)印造型獨特,無論是篆刻方式還是印文布局都彰顯了篆刻者獨具匠心的構(gòu)思?!扒″泛病庇〔捎脗鹘y(tǒng)的標(biāo)準(zhǔn)格式,并用陽文篆刻?!皹诽臁庇t用字、畫結(jié)合的形式,兩邊以螭紋修飾,使整個印章充滿了靈動性。“惟精惟一”印為陰文篆刻,并采用中國漢代私印的形式,以回文法排列,錯開了兩個相同的“惟”字,使整個印面顯得飽滿均勻、和諧美觀。 田黃石三聯(lián)印曾經(jīng)被末代皇帝溥儀帶到長春的偽滿州國皇宮。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在沈陽機場做了蘇聯(lián)紅軍的俘虜,此印卻一直藏在其隨身的皮箱夾層中。后來在支援“抗美援朝,捐獻飛機”的活動中,溥儀將其捐獻給國家,但此印卻一直存放于監(jiān)獄庫房中,直到1959年國家十年大赦,才回到故宮博物院。 【實物】黃壽山石異獸紐“奉三無私”橢圓印 【照片】印拓“玉璇”款放大
【展品說明】黃壽山石異獸紐“奉三無私”橢圓印 清·乾隆 高4.7厘米,長7.1厘米,寬4.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異獸紐橢圓璽,漢文篆書。印上有“玉璇”款?!胺钊裏o私”出自《禮記·孔子閑居》中“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即“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乾隆皇帝刻此印意在告誡自己,要像天地日月一樣無私,以天下為公,不謀一己私利?!胺钊裏o私”印常與“乾隆宸翰”、“惟精惟一”印并用,但不同的是,此印文往往位于書畫之引首。 “玉璇” 楊璇,字玉璇,名玉璿,康熙時漳浦縣人,客居福州。擅長雕刻人物、印鈕,能集玉璽、銅印之精華,獨樹一幟,被尊為壽山石雕"鼻祖"。壽山石雕的鑒賞家周亮工、朱彝尊、高兆、毛奇齡等人都給他極高的評價。他的作品經(jīng)常被地方官作為貢品進獻朝廷。 【實物】田黃石“嘉慶宸翰”方印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田黃石“嘉慶宸翰”方印 清·嘉慶 高10.2厘米,方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光素方形璽,漢文篆書?!板贰痹副睒O,即紫微垣,后指帝王居處?!昂病?,古以羽翰為筆,凡用筆所書者曰翰。唐代已有用“宸翰”專指帝王筆墨之跡。此印與“幾暇臨池”“菑畬經(jīng)訓(xùn)”為一組印,與“嘉慶御筆之寶”三方組印情況類似,其中兩方的印文亦曾出自乾隆皇帝的閑章。 【實物】田黃石“幾暇臨池”方印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田黃石“幾暇臨池”方印 清·嘉慶 高10.5厘米,方3.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光素方印,漢文篆書?!皫紫九R池”印本為乾隆皇帝御筆專用章,只用在御書之上,常與“乾隆宸翰”印并用。印文“幾暇臨池”源自王羲之“臨池學(xué)書,水為之黑”的典故。乾隆皇帝十分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在萬機之暇不忘寄情翰墨,體現(xiàn)其情趣的高雅。后嘉慶皇帝沿用之。 【實物】田黃石“菑畬經(jīng)訓(xùn)”長方印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田黃石“菑畬經(jīng)訓(xùn)”長方印 清·嘉慶 高7.4厘米,長4.7厘米,寬2.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光素長方璽,漢文篆書。印文“菑畬經(jīng)訓(xùn)”出自韓愈《符讀書城南》中“文章豈不貴,經(jīng)訓(xùn)乃菑畬”句。該詩為韓愈寫給其子韓符的戒子書,其中“菑畬”為耕耘之意,“經(jīng)訓(xùn)”為經(jīng)籍義理?!扒彯尳?jīng)訓(xùn)”意為書籍經(jīng)史對一個人而言,就如同耕稼對國家一樣,為事物之根本?!扒彯尳?jīng)訓(xùn)”本為乾隆皇帝自勉之意,后制成閑章。乾隆五十八年,乾隆帝在其《御臨王羲之草書》后,曾同時鈐蓋“幾暇臨池”“菑畬經(jīng)訓(xùn)”印。后被嘉慶皇帝沿用。 【實物】壽山石雕螭山石“嘉慶尊親之寶”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壽山石雕螭山石“嘉慶尊親之寶” 清·嘉慶 高17.8厘米,方9.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隨形雕螭山石方形璽,漢文篆書,陽刻,三行二字。該璽制于嘉慶二十年,是嘉慶朝石質(zhì)寶璽中體積較大且雕制頗具特色的一方。通體青黃色赤斑,隨印材自然形態(tài)鏤雕山石樹木、流水山巒,隨形雕九如?!熬湃纭背鲎浴对娊?jīng)·小雅·天寶》,九個如字連用,印體隨形刻左日右月,陰刻“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毕旅婵逃嘘栁?,“含章發(fā)采,鏤形九如,羲標(biāo)雅什,珍儷璠玙,旃蒙大淵獻月在執(zhí)徐?!贝谁t為祝賀福壽延綿之意。 【實物】壽山石雕云龍紐“政貴有恒”方印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壽山石雕云龍紐“政貴有恒”方印 清·道光 高9.8厘米,方4.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云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二行二字,陰刻。印通體雕云龍,一龍忽隱忽顯在云中游動,印上端為龍尾?!罢F有恒”語出《尚書·畢命》周康王向畢公語:“政貴有恒,辭尚體要,不惟好異。”此璽表明道光帝繼位后對國家政策保持持續(xù)性、連貫性和穩(wěn)定性的基本看法,與清帝一貫遵循的“法祖”政綱正相一致。 【實物】壽山石云龍紐“道光尊親之寶”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壽山石云龍紐“道光尊親之寶” 清·道光 高10厘米,方8.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云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印模正方形,陽文篆刻,三行二字。云龍紐,印身下半部刻云紋,上部有三龍在云中作露,隱狀,龍皆兩角,發(fā)向后披,方嘴,露齒,周身有鱗,兩發(fā)左右后撇,尾未露。此璽一般為上尊號、徽號時所用。 【實物】壽山石雕云龍紐“道光御筆之寶”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壽山石雕云龍紐“道光御筆之寶” 清·道光 高12厘米,方8.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云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印模正方形,陽文篆刻,三行兩字,字紋較淺。云龍紐四周刻云紋,呈黃赭色,上端雕云龍,計大小三條,在云中有隱露之感,形象生動。龍皆兩角,有鱗有發(fā),須向后撇,方嘴,兩龍露齒,刻工有力。此寶為道光皇帝御筆印之一,常與“恭儉惟德”“政貴有恒”印搭配使用。 【實物】壽山石螭紐“同”“治”組印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壽山石螭紐“同”“治”組印 清·同治 高6.2厘米,方4.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螭紐方形璽,漢文篆書?!巴弊汁t,陽文;“治”字璽,陰文,兩璽外圍均有萬字回紋圖案。 【實物】壽山石雕瑞獸紐“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壽山石雕瑞獸紐“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 清·同治 高12厘米,方10.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瑞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慈禧的特權(quán)反映在各個方面,印章更不例外。清代皇帝均有“御覽之寶”,慈禧的“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鈐于她御覽的書畫上。不僅如此,在光緒皇帝所題寫的“頤和園”匾額上,“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之印更是位于匾額正上方,體現(xiàn)了她至高無上的特權(quán)。 【實物】壽山石云龍紐“宣統(tǒng)尊親之寶”方印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壽山石云龍紐“宣統(tǒng)尊親之寶”方印 清·宣統(tǒng) 高15厘米,方6.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云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此璽用于上尊號或鈐蓋在皇太后所作書畫上。尊親即尊崇父母之意。溥儀時期,為前期后妃上尊號者共5人,即1913年去世的隆裕太后,1921年去世的同治帝珣妃(莊和貴妃),1924年去世的光緒帝瑾妃(端康皇太妃),以及三十年代先后去世的榮惠、敬懿皇太妃。在對待前朝這些老后妃上尊號時,溥儀都要鈐用此璽。 【實物】壽山石雕云龍紐“榮惠皇貴妃之寶”方印 【照片】印拓
【展品說明】壽山石雕云龍紐“榮惠皇貴妃之寶”方印 民國 高14.9厘米,方6.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云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榮惠皇貴妃為同治帝之妃,初封為貴人,十三年冊封為嬪。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命晉封為瑨妃。宣統(tǒng)帝繼位,尊封為皇考瑨貴妃。清帝退位后,民國二年稱為榮惠皇貴妃。 第二組:印料 清宮所藏壽山石雕中,還有一些印料,即雕好印鈕但還沒有鐫刻印文的半成品。這些印料,石質(zhì)優(yōu)良,雕工精細,件件堪稱精品,有的還有當(dāng)時雕刻名家的款識。 【實物】田黃石獅紐方章料 【展品說明】田黃石獅紐方章料 清·乾隆 高6.1厘米,方6.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章料為田黃石質(zhì),石質(zhì)純凈,印紐呈黃色,有“金裹銀”的特點。印紐雕太獅、少獅,雕工精巧,惟妙惟肖。 【實物】壽山石獅紐方章料 【展品說明】壽山石獅紐方章料 清·乾隆 高7.5厘米,長7.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白石上偶泛桃紅色。雕獅紐,獅子為盤臥狀,注視前方。印體四面陰刻兩周螭紋,刻工精致。 【實物】田黃石獸紐長方章料 【展品說明】田黃石獸紐長方章料 清中期 高4厘米,長5.1厘米,寬3.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章料為田黃石質(zhì),石質(zhì)色澤純凈,凝脂光澤。紐雕異獸,獸獨角尖吻,目點黑睛,曲尾分歧,形象傳神。 【實物】壽山石馬紐長方章料 【展品說明】壽山石馬紐長方章料 清中期 高4.9厘米,長2.9厘米,寬2.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灰白色與玫瑰色相間。雕馬紐,馬側(cè)臥回首,神情溫馴。馬紐雕刻肌骨強壯,極具神韻。 【實物】田黃石獅紐方章料 【展品說明】田黃石獅紐方章料 清代 高10.1厘米,方7.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章料為田黃石質(zhì),內(nèi)隱蘿卜絲紋。雕獅紐,兩小獅附于大獅背上。印體陰刻“玉旋”款。 宗教人物造像 清代壽山石雕藝術(shù)的突出成就,亦表現(xiàn)在圓雕人物、特別是宗教人物上。故宮收藏的壽山石類文物中,佛教人物題材的藏品占很大比例,其中又以羅漢像最為常見,也最具特點。其次為達摩、觀音、彌勒等等。這些作品或出自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御用工匠之手,或出自當(dāng)時頗有名望的壽山石雕名家之手,如楊璇、周彬、魏開通、魏汝奮等。他們的作品各具特色,藝術(shù)水平極高,有的作品上鐫刻著他們的姓名,為我們了解和欣賞清代頂級壽山石雕刻家的工藝水平,提供了翔實可靠的資料。 【實物】田黃石渡海達摩 【展品說明】田黃石渡海達摩 清·順治 通高11厘米,底寬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達摩左手捧履,右手提衣,腳踏波浪,眉目傳神,衣紋流動,真切自然。此像刻工極精,刀法熟練流暢,身后刻“玉璇”二字款,為清代早期雕刻名家楊璇(字玉璇)之作。達摩為“菩提達摩”的簡稱,是中國禪宗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相傳為南天竺(印度)人,南朝宋時從古代印度航海到廣州,在南京因與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先到北魏都城洛陽,后住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后出禹門游化終身。歷史上流傳下來與其相關(guān)的典故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 【實物】壽山石雕哈香 【展品說明】壽山石雕哈香 清代 像高10.8厘米,底寬13厘米 座高9.5厘米,長18.8厘米,寬1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面帶憨笑,雙耳垂肩,袒胸露乳,大腹便便。左手撫膝,右手持念珠,游戲坐于紫檀木嵌彩漆琺瑯纏枝紋寶座上,身邊圍繞五位玩耍嬉戲的孩童。 哈香與人們熟悉的漢地佛教藝術(shù)中的大肚彌勒佛形像和布袋和尚形像很相似,但實際上,他們在風(fēng)格上完全不同。哈香,是藏語對漢文“和尚”的讀音。西藏傳統(tǒng)認為此“和尚”是指吐蕃時期由漢地到西藏傳播禪宗的高僧摩訶衍,他主張的“頓悟”與印度傳統(tǒng)的“漸悟”之爭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決定西藏在兩種宗教思想間抉擇去留的歷史轉(zhuǎn)折點,這就是著名的“吐蕃僧諍”。782年,在與印度僧人蓮花戒的辨論失敗后,摩訶衍最終被迫離開西藏,漢傳佛教在西藏遭受了重大挫折。但實際上哈香并不完全是摩訶衍的化身,由于其借用了漢地耳熟能詳?shù)牟即蜕械男蜗螅虼丝梢哉f哈香是失意的漢地禪宗和尚摩訶衍的抽象化概念與具有傳奇色彩的布袋和尚的混合體,是漢地和尚的象征化形。大約在14世紀(jì)中后期,哈香與達摩多羅一起進入藏傳佛教的十六羅漢組合。一般認為,達摩多羅是十六羅漢的侍者,哈香則是十六羅漢的信使。 【實物】壽山石雕羅漢十八尊(18件) 【展品說明】壽山石雕羅漢十八尊 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所藏壽山石雕羅漢像有多套,這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組,原供奉于清宮慈寧花園內(nèi)佛堂吉云樓二層。此套羅漢多為高古梵僧形象,或者為英俊的漢族青年形象,身著華麗的袈裟,形態(tài)各異、老少皆有,形象寫實。其中既有漢傳十八羅漢中的降龍和伏虎羅漢,又有藏傳羅漢中的阿秘特尊者、阿氐多尊者、跋陀羅尊者、迦諾迦伐蹉尊者及哈香等。這一組羅漢像由江浙一帶工匠按宮中要求所雕,完成后送入宮中供奉,是壽山石雕刻作品與皇家藝術(shù)完美結(jié)合的代表作品。 在此展出的壽山石十八羅漢像制作于乾隆中期。十八尊并非一套,從風(fēng)格及工藝水平來看,這是清宮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供奉的需求,將兩套時代相近、工藝相似的羅漢重新組合而成的。其身份有的來自十八羅漢、有的來自五百羅漢。這些羅漢面型神情各異,形態(tài)萬千,蒲團及衣飾雕刻尤精,刀法嫻熟。取材以石之有色部分為衣裳,衣邊施金粉,以無色部分為肌膚,自然、逼真,有奢華之氣,打上了深深的宮廷烙印。這些作品或出自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御用工匠之手,或出自當(dāng)時頗有名望的壽山石雕名家之手,如楊璇、周彬、魏開通、魏汝奮等,藝術(shù)水平極高。 【實物】壽山石送子觀音 【展品說明】壽山石送子觀音 清代 高9.5厘米,寬4.8厘米,厚3.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整體黃色,局部有少許粉色,細膩溫潤,色澤古樸。圓雕觀音像,神態(tài)慈祥,盤膝而坐,左腿曲起,雙手扶坐一小童于膝上。雙肩披風(fēng)和袖擺下邊陲卷,袖口陰刻云紋,衣紋流暢,雕刻精細。 送子觀音的思想大約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jīng)文內(nèi)容有關(guān),其文道:“若有女人,設(shè)欲求男,禮拜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shè)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贝祟愑^音的創(chuàng)作,并無時間限制,兩宋以后受繪畫的影響更加流行。清末亦不乏送子觀音之精品。 文房擺件 清代是文房用器的繁盛之時,無論從審美理念,還是工藝制作技術(shù)都達到爐火純青之境。文房用具除筆墨紙硯四寶外,筆筒、筆洗、鎮(zhèn)紙、臂擱等用器亦豐富多彩,它們或陳設(shè),或?qū)嵱茫蜓磐?,成為文人潛心追求之物。清代皇帝推崇漢文化,宮中文房用器的用量很大。壽山石色彩絢麗,柔而易攻,雕出的作品堂皇而不俗媚,艷麗而不失秀雅,符合宮廷審美意趣,因而被廣泛用于文房用具的制作。此外,大件的壽山石還被用于雕刻擺件陳設(shè),如山子、盆景、插屏等等。這些文房用具及擺件陳設(shè),是壽山石雕刻技藝與宮廷審美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實物】壽山石雕異獸書鎮(zhèn) 【展品說明】壽山石雕異獸書鎮(zhèn) 清代 高4.8厘米,寬8厘米,厚3.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深黃色,色如熟栗。圓雕五獸抱作一團,刀法粗獷。宮中留存下來的壽山石圓雕異獸數(shù)量不多,如雍正四年造辦處檔案載:“正月十三日,太監(jiān)杜壽交給造辦處壽山石異獸一件,并傳旨:照先交的茜紅象牙座的做法一樣,配做座子。”根據(jù)旨意,造辦處于二月二十九日將壽山石異獸配得紫檀木座一件,由海望呈進。這些作品當(dāng)出自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御用工匠之手。 【實物】壽山石松樹圖山子 【展品說明】壽山石松樹圖山子 清代 高4.8厘米,寬8厘米,厚4.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壽山石呈黃色,但不及田黃瑩潤。整塊石料綹裂較多,作者根據(jù)其特性,設(shè)計為山石不規(guī)則疊壓形,綹裂的地方處理為山石疊壓的縫隙,并在縫隙處雕刻松樹、蘭草以及其他草木等。雕刻工藝水平較低,刀法亦不佳,整體來看,水平確是一般。此器為清宮舊藏,原收藏于承乾宮。 【實物】壽山石松屋圖山子 【展品說明】壽山石松屋圖山子 清代 高6.3厘米,寬8.2厘米,厚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石料呈黃色,整塊石料綹裂較多。其設(shè)計手法也是把綹裂處理為山石之間的縫隙,在縫隙處雕刻蘭草以及其他草木等,兩石之間半隱草屋一間,松樹也是從兩石中旁逸而出。此器為清宮舊藏,原收藏于承乾宮。 【實物】壽山石透雕山水樓閣山峰形筆架 【展品說明】壽山石透雕山水樓閣山峰形筆架 清代 高4.3厘米,寬8.5厘米,厚1.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筆架為白色壽山石制成,鏤空做山形,大小山峰數(shù)座。主峰上雕刻休憩亭子、樹木等;山的另一面則雕刻松蔭下,農(nóng)舍數(shù)間,小橋流水,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筆架下承簡單雕刻的黑石底座,舊藏于承乾宮。 【實物】壽山石松靈螭紋筆架 【展品說明】壽山石松靈螭紋筆架 清代 高5厘米,寬14厘米,厚1.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石料呈褐色,做長條三峰山形,主峰在中間。筆架前后均有雕刻,一面雕松鶴、靈芝;另一面雕一只螭虎攀附在主峰上,螭虎為半圓雕,雄姿矯健,肌肉感較強,旁邊雕數(shù)朵靈芝為飾。筆架下承黑石底座,做工較為粗糙。此筆架為清宮舊藏,原收藏于承乾宮。 第二部分 民間珍寶——當(dāng)代壽山石雕名家精品 除了故宮典藏珍寶外,還同時展出了福州現(xiàn)代壽山石精品100件(套),其中國大師30件,近現(xiàn)代名家作品19件,省級大師41件。觀眾可以一次性欣賞到清朝、民國、到現(xiàn)代福建壽山石藝術(shù)大師的精美作品。 郭功森《九鯉連環(huán)卣》 馮久和《豐產(chǎn)》 林亨云《海底世界》 展廳照片 |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