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展覽│福建古代文明之光
2020-02-21 10:38:05??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點擊上圖,進入中文導覽 點擊上圖,進入語音博物館 福建古代文明的發展歷程跨越數十萬年的蒼茫山海,以雄渾的圖景在這里徐徐展開。遠古蒙昧山林間的石器敲擊聲宛若昨日;閩越人駕舟蕩歌、雄霸東南的輝煌并未塵封;“八姓入閩”的傳奇伴隨著青瓷的翠色澄澈依舊;海上絲綢之路的乘風破浪、民間生活的霓裳旖旎、“海濱鄒魯”的人文蔚起交織成宋元的鼎盛氣象;閩臺血脈情緣不斷;外銷瓷器五彩華光,演繹著東西方文明交流激蕩的篇章。 本展覽以時代發展為縱貫線,全面展示福建從遠古自明清數十萬年的歷程。薈萃館藏文物近500余件,絕大部分為重要考古發現與傳世品珍品。展覽通過考古發現揭示歷史之謎,輔以史籍介紹、繪圖、場景復原、表格等力求真實還原福建各階段歷史。分為《山海家園 閩之先民》、《青銅輝映 禮樂初萌》、《越魂不滅 王族世家》、《衣冠南渡 閩中隆興》、《絲路云帆 海國雄風》、《風云際會 東西交流》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山海家園 閩之先民》還原石器時代福建原始先民的生活圖景。從人們在舊石器時代與毒蟲猛獸為伴、披荊斬棘的艱難生存,到新石器時代山海間古聚落的星羅棋布,原始農業、手工業等日趨成熟,古樸的陶器及漁獵、農業等生產工具折射出距今遙遠的經濟形態和生活方式。以曇石山文化為代表的東南海洋文化與牛鼻山為代表的閩北山區文化交相輝映,彩陶等文物作為重點展示。 陶塔式壺 新時期時代 頂徑3.5厘米 足徑11.8厘米 高28.6厘米 閩侯曇石山遺址出土 該器物質地為泥質黑灰陶,上部為平頂長頸實心,頂緣外出,起棱兩道。中部深垂腹弧底,中空。下部附圈足并鏤有對稱的四圓孔。它奇特神秘的造型,國內罕見。 第二部分《青銅輝映 禮樂初萌》以介紹福建青銅時代的歷史為主。這個時期,活躍在福建的“七閩”部族已出現在《周禮》等典籍的文字記載上,為中原所知。而考古發掘的眾多遺址,則為我們揭開了那段歷史的神秘面紗。古老的青銅器、造型多樣的陶器和原始青瓷,驗證著福建文明之火的初萌。以“大鐃之王”——建甌出土青銅大鐃(禮樂重器)及“越王劍之祖”浦城出土西周青銅劍為重點展示。 青銅大鐃 西周 高76.8厘米 重100.35公斤 甬長29.8厘米 建甌小橋黃窠山出土 該大鐃兩面各有圓枚十八個,枚作半球形,飾有渦紋,呈乳突狀。器體布滿以云雷紋為主的紋飾,甬的上半部還各有一變形獸面紋。其形體巨大,紋飾精美,屬禮樂重器,主要用于貴族們祭祀、宴樂等活動。 青銅越式劍 西周 長35 厘米 浦城管九村商周土墩墓出土 作為格斗利器,這件越式青銅劍雖經地下數千年埋藏,鋒、鍔等處鋒利依舊。劍莖前部呈扁形,后部為圓柱形,劍首呈中空喇叭狀。劍身中脊凸起飾云紋,劍莖處則有竊曲紋、云紋、云雷紋等細致而精美的紋飾。 第三部分《越魂不滅 王族世家》以閩越族人在秦漢之際立國近百年、稱雄東南的歷史為宏大背景,反映這個時期閩越國經濟、文化、生活、軍事等各方面的情況。以萬歲瓦當、龍紋大玉璧(祭天之玉)等具有王者氣派的重要文物為重點展示。 萬歲瓦當 西漢 直徑15.5厘米 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出土 瓦當為古代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西漢時盛行。這件瓦當為圓形,泥質淺黃陶,緣內飾一圈凸旋紋,其當心兩側印篆體陽文“萬歲”兩字。 龍紋玉璧 西漢 直徑27.1厘米 孔徑6.2厘米 厚0.6厘米 浦城金雞山漢墓出土 這件玉璧體積較大,琢工精細,保存完整,是古人重要的祭祀、禮儀或葬斂之物。玉璧呈淡青色,微透明,青中泛白。內圈為浮雕谷紋,外圈有四組陰刻龍紋。 第四部分《衣冠南渡 閩中隆興》跨越魏晉隋唐時期。在閩越國湮滅于歷史的烽煙中后,福建地區更緊密地與中原融為一體。大批南下的移民改變了福建的族群構成,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多元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因素。 青釉雞首壺 南朝 高28.5厘米、腹徑17厘米 閩侯荊溪光明南朝墓出土 雞首壺,以雞頭作流而得名,是流行于漢末至南朝的器形,作為隨葬明器時有出土。該器物釉色青翠瑩潤,造型端莊典雅,是南朝青瓷中的精品之作。 高髻拱手女俑 五代 高102厘米 福州新店劉華墓出土 該陶俑頭梳高髻,穿對衿廣袖過膝外衣,雙手拱于胸前廣袖內,質地為泥質灰陶,原有彩繪。生動還原出那個時代貴族婦女的神態服飾。 第五部分《絲路云帆 海國雄風》以福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宋元時期為背景。這一時期福建在海外貿易的推動下,百業興旺、人才輩出,各方面的發展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宋代航海技術的先進、民間仕人的雅趣生活通過文物精品組合一一呈現。以黃升墓出土宋代絲綢寶庫為展示重點。 建窯黑釉鐵銹斑紋碗 北宋 口徑12.4厘米 底徑3.9厘米 高9厘米 建陽水吉窯址出土 建窯黑釉盞燒制于福建宋代名窯——建窯,該器物束口,口沿外撇,內沿下有一道凸邊,斜腹,圈足,施黑釉,內壁因窯變效果而呈現美麗的花紋。 褐色羅印花褶裥裙 南宋 通長78厘米,腰高11厘米、腰寬69厘米、下擺寬158厘米 福州新店黃升墓出土 該絲綢品為羅制,質地輕薄透明,有薄如蟬翼之感。裙面上窄下寬,下擺呈弧形,猶如褶扇展開,縱向褶裥21道。兩端系帶,下半部有印金小團花。 第六部分《風云際會 東西交流》涵蓋明清時期鄭和下西洋、鄭成功收復臺灣等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薈萃福建博物院眾多館藏瓷器珍品,五彩斑斕的釉色之光照亮了這一時期瓷器的外銷之路。 德化窯堆貼梅鹿杯 明 口徑13.9厘米、底徑4.4厘米 高7.5厘米 傳世品 該器物為德化白瓷中的精品,敞口外撇,口沿有十二個不規則的連弧瓣,腹作柱狀淺圈足,形如橢圓形喇叭。外壁堆貼山石,松梅,龍鹿等紋樣,包含著古人美好的寓意。 漳窯如來立像 明 身寬25厘米 高83厘米 傳世品 該如來立像為漳窯瓷器中的精品。如來頭飾螺髻,垂瞼下視,眉目清秀,面帶微笑。身著長袍、肩披袈裟,雙手合掌裸足立于浪花間,神態安詳靜謐,極顯人物造型工藝之美。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