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展覽│閩海蔚藍
2020-02-11 10:05:00??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陳靜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展覽時間:全年開放時間9:00-17:00 免費開放(每周一閉館) 主辦單位:福建博物院 展覽地點:福建博物院自然館二樓 展覽簡介 本展覽系統展示了福建作為沿海省份海洋資源的多樣性,旨在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及生活家園的熱愛,體驗生物與人的和諧相處。這里將成為青少年認識海洋、感受海洋、保護海洋的第二課堂。 展覽分為灘涂濕地、淺灘、海洋和互動區四個部分,分別為參觀者展示福建沿海濕地景觀,抹香鯨、小鳁鯨骨架及模擬海洋世界等。展覽在內容上對該海域的地理及地質環境進行了詳盡介紹,對包括鳥類、魚類、哺乳類、爬行類等各種生物也給予生物學上的科學定義與解釋。其中穿插知識小場景、多媒體互動等以增強展示效果及趣味性。對于展覽中可以激發觀眾興趣的點和面,均進行了深入發掘。 該展覽共計展出各類標本、模型在內的展品約300余件,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種。 走近“閩海蔚藍”展廳,就能聽到海浪輕拍礁石,海鳥低聲鳴叫的聲音,瞬間一個蔚藍色的世界映入眼簾。 前言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太平洋的西岸,東面隔海峽與臺灣島相望,古時屬七閩地,唐宋后俗稱八閩,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全境土地面積12.1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長3324千米,居全國第二,其中濕地總面積1.6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福建海域寬闊、海岸線長、海灣、灘涂、濕地眾多,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生物多樣性突顯。本次展覽將帶領大家來認識福建的生命之海。 展廳入口 第一部分 濕地 淺海、河口、灘涂、紅樹林及珊瑚礁組成的近海及海岸濕地,為福建省主要的和重點的濕地。濕地保護區內的生物具有多樣性,包括高等植物532種、脊椎動物魚類298種、兩棲類39種、爬行類78種、鳥類298種、哺乳動物38種等。其中部分屬于國家I、II級保護物種。 濕地場景 走過繪制著3D海洋生物圖案的“海底隧道”,我們來到海浪陣陣的“淺灘”。 海底隧道 第二部分:淺灘 福建的一道淺灘發端于東南沿海的東山島,向東延伸到海峽中部,再向東北,經澎湖列島而后直至臺灣西部。淺灘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該海域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有鰹、烏鯧、龍蝦、斑節蝦、草蝦、石斑魚、海膽、龍蝦、鰻、黑珍珠貝、文蛤、烏賊等。 這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臥”在淺灘上的兩只龐然大物。這是兩具超大型的鯨骨架標本。一具是抹香鯨骨架,另外一具是布氏鯨骨架。 淺灘場景 這里還展示了唐冠螺、鸚鵡螺、萬寶螺、大法螺、海葵、海星以及各種蝦類等千姿百態的動物標本。
第三部分:海洋 看完淺灘,沿著藍色玻璃橋我們來到了“海洋”。在這里展示了中華鱘、蝠鲼、護士鯊、石斑魚、巨骨舌魚、比目魚等各式各樣的魚類標本;玳瑁、綠蠵龜、太平洋麗龜等爬行動物類標本;儒艮、斑海豹等海洋獸類標本。 海洋場景 中華鱘│標本 這只中華鱘形態標本懸于半空中,圓圓鼓鼓的魚身加上水紋燈的照射,魚鱗閃閃發光。一幅栩栩如生的“魚在水中游”的畫面就呈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煞是可愛。 蝠鲼│標本 石斑魚|標本 噬人鯊|標本 路氏雙髻鯊|標本 鉸口鯊|標本 透過走道的玻璃板能看到下面擺放的魚、蝦、蟹等,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玻璃海面橋 第四部分:互動區 除了千姿百態的海洋生物,喜愛大鯨魚的小朋友們有福啦!我們還特別搭建了十余米長的大型抹香鯨互動體驗屋, 腔內高達2米。大家可以從抹香鯨大張的嘴巴走進其肚子里,零距離認識抹香鯨的心臟、肺、腸、骨骼等內部構造。 結束語 海洋是最古老的棲息地,生命源于海洋。早在寒武紀時代,諸多高階分類單元如門、綱的代表種,就已同時出現。但后來有很多類別滅絕,僅留下化石或少數的活化石種,例如鸚鵡螺、鱟、海豆芽等等,有的綿延子孫,眾多分歧成許多物種。 《閩海蔚藍》展廳是代表著福建自然館海洋世界的精神和氣質。“濃縮福建沿海精華、彰顯福建沿海自然資源豐富的魅力”。這是《閩海蔚藍》展廳設計的主要意義。 《閩海蔚藍》展廳的建成將使參觀者有機會一睹福建沿海動物王國的大千世界,領略海洋生物王國的奧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