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8.9.28~2019.2.28
地點:福建博物院6、7、8號展廳 他筆下的山水 精細入微致廣大 他筆下的人物 簡潔明快寓真情 他筆下的花鳥 恣肆飛揚張活力 
生平簡介 《中庸》一書的“修身”篇中寫道:“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精細的微觀之處,這是一種極高明的和諧。看齊白石的畫作,一草一木、一蟲一魚,通過極為工細的勾勒創作,成為一副副描繪生命的宏大畫卷,在寫生與寫意間的回轉,讓每幅作品都形神兼備。 齊白石十五歲時從師學木工而以雕花手藝聞名,二十六歲轉從民間藝人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二十七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三十七歲拜碩儒王闿運為師,并先后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 四十歲起,齊白石離鄉出游,遍歷陜、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開闊了眼界,師法大自然。幾次出游中結識了不少畫友、詩友、朋友,看了許多名人書畫,像徐天池、八大山人、陳白陽、石濤、揚州八怪的金農、黃慎、鄭板橋、周少白、吳昌碩等,收益頗多。 五十五歲那年,為避鄉亂,齊白石來到北京。他在《自述》中說道:“我那時的畫,學的是八大山人冷逸一路,不為北京人所喜愛,除了陳師曾以外,懂得我畫的人,簡直是絕無僅有。師曾勸我自出新意,變通辦法,我聽了他話,自創紅花墨葉的一派。” 自此齊白石改變畫風,在題材上面對自然,力求真實;在筆墨上師法吳昌碩,開創了紅花墨葉、氣勢雄偉的大寫意派。筆墨縱橫淋漓,氣勢雄偉,任意揮寫,超脫奔放,生動活潑,形神兼備,臻于妙境。筆力功夫純熟,爐火純青,準確神似。賦色上鮮艷潑辣,喜用洋紅,明快渾厚。構圖上更為巧妙,充分表現“畫外有畫”、“簡而不空”的意境。 解放后,齊白石擅用大筆寫意表達一種充沛的生活氣息和熱烈奔放的情緒,給人一種潑墨淋漓、氣勢雄逸的美感。作品之構圖、色彩、揮筆、運墨已從有法到無法,隨心所欲作畫。尤喜將闊筆大寫的花卉與工細草蟲合于一圖,以求相反相成之韻趣。真率自然,不假修飾。 作品賞析 他的山水,是遙遠的桃源仙境與批評的田園牧歌相融合的筆墨天地。借山詠情致廣大,畫出的是對理想生活的向往,賦予作品以世俗的親切和詩意。 
他的人物,用粗勁濃厚的墨線勾勒形象,用色大而簡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平添了幾分詼諧,幾分幽默,甚至是幾分揶揄、幾分調侃。人生態度蘊涵其間,耐人尋味。 
他的花鳥,自“衰年變法”以后開創“紅花墨葉”的個人風格,筆墨恣肆,活力無限。工筆與寫意甚至大寫意的各體兼備,給人留下了千變萬化、異彩紛呈的觀感。 
他的蔬果,將文人的意趣灌注到家常事物之中,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把中國畫的表現領域向前推進了一步,使其一枝獨秀于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壇。 
他的水族,生趣盎然,舒緩沉穩,充滿生活情趣,極富書法韻味,達到了神形俱佳的化境。 
他的草蟲,將濃墨重彩的大寫意與細致入微的精細描寫完美結合,以草蟲之精細,致宇宙之廣大。 
白石老人質樸從藝的一顆天真之心,自然之性,文人之筆,都從他筆下的花木、草蟲、山川、人物之中流露。清新的泥土芬芳、濃郁的生活氣息、老辣的文人之筆,是老人飽經滄桑的生活經歷和對中國繪畫獨具一格體悟的真情抒寫,于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平凡質樸的美感,是質樸的天性使然。 此次展覽要特別感謝北京市文物公司鼎力支持,將其50余年珍藏的齊白石藏品中遴選出各時期代表作80余件予以展出,旨在通過與我院的首次跨界合作,給觀眾們帶來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讓榕城的觀眾們從繪畫中領略齊白石藝術中的大美、自然,在平凡中窺見傳統中國畫中所蘊含的筆墨情趣和時代特色。(本文圖片來源:福建博物院) 
點擊上圖,收聽語音講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