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云紋青銅大鐃
2019-08-01 15:41:34??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肖月青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西周云紋青銅大鐃 上圖是福建博物院館藏的一件西周云紋青銅大鐃,是1978年12月26日,建甌縣小橋公社陽澤大隊社員在陽澤村東北黃科山開墾茶園時所發現的。鐃重100.35公斤,通高76.8厘米,造型渾厚、鑄造精細、紋飾精美、通體銹色翠綠,整件器物穩重古樸。商周時期這樣大型甬鐘的出土,不但在我省是首次的,在國內也是比較罕見的,已被定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 鐃,形制似鈴,但無舌而有中空之柄,屬手執敲擊樂器,其用途是在退軍時敲擊之止鼓,以示退兵,是一種古代的軍樂器。鐃腔體外表多有紋飾,體內外與柄或有銘文,紋飾與銘文皆以柄所在方向為正,由此可知鐃在使用時,口是向上的。小型的鐃,應是在中空短柄中接續木柄,手執木柄敲擊發聲的。但大型的鐃不便手執,則當是插在座上敲擊的。 建甌出土的這件銅鐃為大型鐃,為雙范合鑄而成,鐃口朝上,此鐃器形高大,應是插在器座上敲擊的。鐃體兩面花紋相同,無銘文,每面各有圓枚十八個。左右各列三行圓枚,每行三個。枚作半球狀凸起,直徑3.5、高約2厘米,上飾渦紋,枚上為景,景作乳頭狀,高約0.8厘米。鐃通體紋飾以商周時期流行的云雷紋為主,甬(即柄)上部兩面各飾獸目一對,與云雷紋組成獸面紋。旋(甬上凸起的一圈為旋)上以細云雷紋為地,飾凸起的勾連云紋。鼓部(鐃體的上部,敲擊處為鼓)中央稍高起,裝飾有云雷紋及其獸面紋。此種大鐃目前所知主要出自南方湖南、浙江、廣西、福建、江西、江蘇六省,其時代約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建甌是歷史上著名的銅礦產區,建甌縣出土的西周云紋青銅大鐃顯示出與同時期南北各地相似的時代特征:這時的中國青銅器工藝正進入鼎盛時期。建甌云紋青銅大鐃具有禮器與樂器的雙重功用,整體造型端莊嚴謹,兩面相同的紋飾華麗而繁雜,鐃體兩側各排列三排三列共十八枚音鈕。一般地說,殷商至周的中國青銅器有三個演化階段:單體依次澆鑄——夏、商;分模多次澆鑄——西周早中期;失蠟法熱鑄——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建甌西周云紋青銅大鐃據分析應為為“分模雙范澆鑄”,當屬于西周早期的作品。 關于這件銅鐃的產地,不少學者均認為出自中原地區,絕非福建本地鑄造。從該銅鐃的工藝作風來看,既受中原商周青銅文化明顯影響,又有吳越青銅文化地域特色,而且,該銅鐃的形制、裝飾與浙江長興上草樓村出土的銅鐃極為相似,因此,其鑄造地點可能在吳越故地,而不在福建。也有學者認為建甌西周云紋青銅大鐃及其制作工藝,是從中原傳入閩地的。總之,建甌銅鐘并非后世搬運而來,鑄造時間是在周代,鑄造地則以外來的可能性因素居多。 建甌陽澤銅鐘的出土,為研究西周時期禮制和禮樂器的發展、演變;探討福建古代文化及其與外地的關系等問題,增添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 |
相關閱讀:
- [11-26] 第二十屆廣州藝博會 兩宋稀世書畫藏品將亮相
- [02-19] “國輝堂”海歸藏品下月在延展出
- [01-11] 新絲綢之路國際藝術品交易會落幕 民間藏品引關注
- [01-29] 義捐珍貴藏品 籌辦民間展館
- [04-05] 電信詐騙團伙靠新套路斂財千萬:藏品升值了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