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波斯孔雀綠釉陶瓶
2019-08-01 15:41:34??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肖月青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唐波斯孔雀綠釉陶瓶 1965年2月,福建省博物館在福州市北郊新店公社戰坂大隊蓮花峰發掘了五代十國時期割據福建的閩國第三主王延鈞妻劉華墓。在出土文物中,放置于墓葬前室的三件孔雀綠釉陶瓶,無論是器形、紋飾或是釉色都很特別,值得注意。這三件陶瓶,器形都很高大,斂口、廣腹、小底,通體施孔雀綠釉,釉厚晶瑩,瓶內著青灰色,橙紅胎,質松。伴隨著這三件陶瓶出土的還有三件石雕覆蓮座,均為扁圓形,中間鑿圓孔,邊緣雕覆蓮瓣紋,蓮瓣施紅、綠、黑色彩繪,推測應是為三件孔雀綠釉瓶特制的器座。 這三件陶瓶,其中二件肩頸部附三系,外腹壁貼塑三組幡幢狀的紋飾,下腹部有一道粗繩紋狀的貼塑紋。另外一件,肩頸附四系,腹壁環貼四道粗繩紋狀的紋飾。下面我們就其中的這件四绹紋環耳陶瓶加以評鑒。該瓶微斂口,豐肩,長腹斜收,腹最大徑在偏上,平底、沿外突,肩頸部飾四個绹紋環形系、系孔不通,肩腹部飾四道粗繩狀堆紋,似幡幢狀,器物通體施孔雀綠釉。整個器物通高74.5厘米。 所謂孔雀綠釉,是一種以銅元素為著色劑的低溫彩釉。這種釉陶器起源于古波斯地區,古代波斯,素以制陶著稱,波斯陶實際上是介于陶與瓷之間的一種陶瓷器,施一種呈乳濁狀的釉,呈色一般是藍綠、灰綠色或孔雀藍色的,經過化驗分析這種釉實際上就是玻璃。晚唐五代時期,隨著海外貿易的頻繁發展,就從海路傳入中國。孔雀綠釉器物的傳入國內所發現器物中最早出現在唐代。江蘇揚州三元路、汶河路等地方的唐代文化層中就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波斯釉陶器皿殘片。 關于劉華墓中出土的這三件孔雀綠釉瓶的來源問題,眾說紛紜。有一種意見認為,生產這種孔雀綠釉器是在低溫釉下燒成的,不易產生廢品,因此窯口很難找到,但應是我國窯口的產品。有的同志基于這種認識,進而提出窯口應在福建。如《泉州港與古代海外交通》一書認為,三件孔雀綠釉的大陶瓶,釉色晶瑩,造型精美,反映了當時福建陶瓷制作技術的成就。而陳存洗先生則認為,劉華墓出土的孔雀綠釉瓶,不可能是我國古代窯口的產品,而是國外傳入的外國陶瓷。 從孔雀綠釉瓶的器形、紋飾看,尤其是那種幡幢狀堆紋,在我國隋、唐、五代的陶瓷器中基本不見,因此,不可能是我國古代窯口的產品,而是從古代波斯傳入的波斯陶瓷。五代閩國時期,福州、泉州已經發展成為當時重要的商業城市,福州海口新辟“甘棠港”,海外貿易迅速發展,具有特色的波斯陶瓷,由波斯人或者經過阿拉伯商人輸入閩國都城是很自然的事。另外,周長源等人指出波斯釉陶的瓶、罐上常有一種環形系,系孔不通,無實用價值,純屬裝飾,稱之為“盲系”。揚州出土的波斯陶的系部裝飾,也都是這種盲系。而孔雀綠釉瓶的四個绹紋環形系也是盲系。由此可見,劉華墓出土的孔雀綠釉瓶,與古代波斯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波斯孔雀綠釉瓶目前國內發現稀少,僅在揚州、福州兩地有發現,反映了古代波斯與福州、揚州之間頻繁的貿易往來,對研究波斯古代文化和福州、揚州等地的海外交通史具有一定意義。 ? |
相關閱讀:
- [01-29] 義捐珍貴藏品 籌辦民間展館
- [04-05] 電信詐騙團伙靠新套路斂財千萬:藏品升值了百倍
- [11-26] 第二十屆廣州藝博會 兩宋稀世書畫藏品將亮相
- [01-11] 新絲綢之路國際藝術品交易會落幕 民間藏品引關注
- [02-19] “國輝堂”海歸藏品下月在延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