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橫生雞首壺
2019-08-01 15:41:34??來源:省博物院 責任編輯:肖月青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擅長用各種動物作為銅器、陶器和瓷器的裝飾,或者把整個器物做成動物的樣子,在青瓷燒造中尤為盛行,從而開創了青瓷造型的一代風格,有專家稱之為象生瓷。其中雞首壺就是青瓷象生器皿中之佼佼者。 雞首壺,顧名思義,因壺嘴塑成雞首形狀而得名,又名雞頭壺、天雞壺、罌,是一種將壺的流(嘴)捏塑成雞頭狀的盤口壺。雞首壺是六朝青瓷中的典型器物之一,作為水或酒的盛器,既能符合日常生活的需求,又可以滿足人們的觀賞。 上圖是1978年福州市省二輕機廠一座南朝墓葬中出土的青釉雞首壺,通高27、口徑9.6、底徑12.3厘米。壺盤口、長頸、豐肩、扁鼓腹、平底微內凹,肩部附一對橋形耳,一側至口沿安一曲柄,與柄相對的一側塑一雞首流,雞冠高挺、昂首張嘴、流口于壺內相通,形態生動。肩腹部飾有一周覆蓮瓣紋,通體施釉均勻.該雞首壺造型優美、制作規整,為雞首壺中的精品,已被定為國家二級珍貴文物。 雞首壺,是三國末年兩晉時期越窯、歐窯的一種新產品,以后各地窯廠都有燒制。自三國末年始創,歷經魏晉南北朝的不斷發展演變,盛極一時,直到唐代初期還能見到它們的蹤影,只不過與六朝青瓷雞首壺相比,唐代青瓷雞首壺在造型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裝飾的雞首很小,僅具象征意義。自此以后,雞首壺便逐漸消失而為執壺所取代。那么,相對其他古陶瓷而言,為什么至今還會有那么多的雞首壺出現呢?這是因為,一是雞首壺的器形比較可愛,當時為適應人們需求所以燒造量較大;二是雞首壺的流行年代較長,因而存在的累計數量相對比其他器皿要多一些。 雞首壺的出現,或許與我國自古崇雞的文化現象有關。從考古發掘的諸多遺址中可以看出,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很早就出現了重雞習俗。雞在古代有特殊的禳災除兇作用,古人認為雞有御死辟惡的厭勝功能。在傳統的觀念中,人們認為雞是吉祥之禽。而雞在民間受到歡迎,則多是因為“雞”與“吉”字同聲之故,“大雞”即“大吉”也。 六朝青瓷雞首壺是以雞首為裝飾特征的特殊器物,雖然其雞首作為裝飾題材在很長時期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但其器形的大小、高矮、胖瘦,雞首的大小、雞冠的高矮、雞頸的長短,以及雞尾的有無、把手的出現,甚至以龍作鋬,均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所發生的器物造型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也恰恰發生在三國末至隋朝這一戰亂頻繁的歷史大變革時期。實際上,結合東晉中晚期出現的、在青瓷雞首壺的雞首對應部位貼塑的帶龍首裝飾的壺把手這一現象,是否更有可能暗示著與龍對應相稱的鳳的呼應出現。雄雞頭配龍形把柄,正是寓意龍鳳呈祥,也寄托了人們對吉祥如意的農耕田園生活的美好向往。 |
相關閱讀:
- [07-28] 漳州南靖正峰寺四面佛經塔重煥光彩 考證為宋文物
- [07-23] 泉州6大國保單位 國家文物局批復修繕方案
- [07-25] 漳州開元寺遺址顯現真容 整修時發現遺存文物
- [07-13] 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伊斯坦布爾宣言 呼吁遏制盜掘走私文物
- [07-23] 泉州6大國保單位 國家文物局批復修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