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珍品——蛙形水盂
2016-08-05 16:21:58??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肖月青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上圖是南安豐州華僑中學獅子山東晉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墓出土的一件青釉蛙形水盂。水盂口小、矮直頸、扁圓腹、平底,肩部貼塑青蛙一只,蛙身刻劃有斑點紋、短直線紋。器物施青綠色透明釉,已剝落殆盡。肩部的青蛙雕刻得妙趣橫生、形象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一只青蛙卷腳屏息即將捕食飛蟲的剎那間的姿態,使人產生一種它馬上會躍然而起的聯想,已被定為國家二級珍貴文物。從這件實用和裝飾結合完美的工藝品足以管窺到當時的民間藝術匠師們所達到的寫實主義的藝術水平。 古往今來的文人,歷來重視和喜歡文房用具。中國的文房用具除基本的“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外,還派生出來許多,如印章、印盒、水盂、筆洗、筆筒、鎮尺、硯屏、墨盒等等。有專家說,文房還有“第五寶”,就是水盂。此物因小巧而雅致,最能體現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 水盂,又稱水丞、水滴、硯滴,在古代則直呼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為了給硯池添水。它的形制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但以隨形、象形居多,另一些則是圓形的,或扁圓、或立圓。 據考證,水盂起源于漢魏,發展至明、清兩代,形制多種多樣。目前所見實物以魏晉時為最早。晉代、南北朝時水盂多為青瓷,其形狀多為圓口,鼓腹,亦有塑成象生形,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南北朝時瓷制象生形水盂仍很流行,但已經不滿足刻畫,而較多使用浮雕技法,做工無不精巧雅致。明、清兩代水盂傳世品較多。品種豐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除瓷制品外,其他多為觀賞器而非實用品。 作為儲存磨墨用水的器皿,水盂是歷代文人名士在寫詩作畫中不可缺少的東西。除了實用,更可以把玩在手,所以它的造型與圖案,也是主人品位的體現。它供置于書齋的案幾之上,與硯田相伴,與文人相對。因此,它必須符合主人的情趣,方可入選,包括其材質、工藝、造型、紋飾、畫意等等,否則就難以躋身其列了。另外,從養生之道來說,水盂可息心養性,“一洗人間氛垢矣,清心樂志”。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水盂可助文思,“幾案之珍,得以賞心而悅目”。再往深層究,也有一些是被用來做精神寄托的,有稱其為“丞兄”或“丞友”的,由此可見,水盂被譽為文房“第五寶”是名副其實的。 這件蛙形水盂制作精致、形象生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對研究水盂的發展演變規律、以及當時的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賓娟撰文/陳浩攝影 ? |
相關閱讀:
- [04-05] 電信詐騙團伙靠新套路斂財千萬:藏品升值了百倍
- [01-11] 新絲綢之路國際藝術品交易會落幕 民間藏品引關注
- [01-29] 義捐珍貴藏品 籌辦民間展館
- [02-19] “國輝堂”海歸藏品下月在延展出
- [11-26] 第二十屆廣州藝博會 兩宋稀世書畫藏品將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