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喦·設色西園雅集圖軸
2016-08-05 16:18:29??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肖月青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華喦(1682-1762或1682-1756)清代著名畫家。字秋岳,一字空塵,號新羅山人,又號白沙道人,離垢居士,東園生,布衣生。福建臨汀人,僑寓揚州。工詩善畫、山水、花鳥、人物皆精,尤以人物見長,隨意點染,無不佳妙。少年時即為工匠,為窯瓷繪畫。家鄉祠堂有他的壁畫,至清道光年間依然完好。他在繼承明清寫意花鳥傳統的基礎上,受惲南田影響,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筆墨不多,空靈而不松散,善用粗筆、渴筆,所畫花鳥,草蟲和小動物,形象都自然逼真,活潑生動,秀麗出眾,富有生趣,主張“筆尖刷卻世間塵,能使江山面目新”。不愿墨守陳法,能推陳出新,其畫風為揚州畫界所繼承,流傳至于近代。畫人物以簡取勝,縱逸趣脫,標新立異,空中有畫,著處無痕,獨開生面。他寓居揚州較久,揚州人遂得傳他的畫派,最著名的有朱本、管希寧、李梅生、虛谷和尚等,其畫風對清代和近代的花鳥畫有一定影響。華喦不僅是一個專業畫家,而且是一位具有廣博的文學修養的才子,善將詩、書、篆刻入畫,“善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脫盡時習,力追古法。詩亦古質,與書稱三絕。”他工詩、善書法,書學鐘繇和虞世南,并博取各體之長,筆法外柔內剛,圓潤遒麗,楷、行書法多有異趣,有詩、書、畫“三絕”之譽。 華喦在人物方面成就也很突出。他的人物畫得意于陳洪綬等名家,自成一種減筆畫法。形象有所夸張而又不變形,線條似馬和之的“蘭葉描”,簡練柔勁,不失形似而更重精神,不僅個性鮮明,而且富有意境。概括他的創作道路是“讀書以博其識,修已以端其品。”他的繪畫,既有專業畫家的藝術功力,又有文人畫家的筆墨韻味。所描繪的物象,真實生動,筆墨含蓄秀雅,情景交融。我館即藏有一幅華喦的真跡,該作為紙本,設色,立軸,畫軸通長為302.5CM,通寬為134.5CM;畫心通長為196.5CM,通寬為134.5CM。通幅為淡設色墨筆,以工帶寫作山澗、松下、溪邊、古柏、翠竹之中,宋代蘇東坡等十三位高士或賞閱談論、或撫琴對坐、或觀覽澗流的雅集場景,該圖山水,人物,樹草齊全,場面盛大,故事內容豐富,筆墨技法顯著,系華喦之精品。圖之下方坡石一圍,以濃淡不一的水墨漬染成石的凹凸感,再以枯筆皴擦,筆墨渾融,層次分明,貴能寓深厚的筆墨功夫于平淡自然之中。坡石的高低錯落既具天然風韻,又宛若是盆,新篁一叢搖曳于坡石中,靈石蒼潤,新篁野秀,動靜結合,逸趣橫生。此叢竹枝枝向上無偃仰倚側之恣,而注重自然形態的把握,簡淡超逸,極為和諧。松枝濃淡相間,疏密得勢,不亂不雜,沖虛簡靜,其運筆柔中見剛,竹葉實按而虛起,若斷若續,極具動感。叢竹的堅勁靈通,正如吳焯所譽“清標骨格如梅花”。此畫的細微處也頗為周到。竹節的裝飾性、苔草的靈動,乃至浮土苔痕,均得心應手,隨筆而出,馳騁于法度之中,逍遙于塵垢之外,極可回味。此畫吳湖帆題簽曰“新羅山人十五竹圖,乾嘉名賢題句,庚子初夏吳倩題簽。”吳氏將此圖名為《十五竹圖》,是沿襲吳錫麒題句“忽見蕭郎十五竿”, 畫心右上邊角自識:“戊辰夏新羅山人寫于解纓館”。鈐白文“華喦”“秋岳“兩方。畫軸上隔水有徐邦達。啟功的題跋二段,經過啟功,徐邦達先生鑒定為真跡。 陳施耘撰文/陳浩攝影 ?
|
相關閱讀:
- [01-11] 新絲綢之路國際藝術品交易會落幕 民間藏品引關注
- [11-26] 第二十屆廣州藝博會 兩宋稀世書畫藏品將亮相
- [01-29] 義捐珍貴藏品 籌辦民間展館
- [02-19] “國輝堂”海歸藏品下月在延展出
- [04-05] 電信詐騙團伙靠新套路斂財千萬:藏品升值了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