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董其昌仿趙孟頫山水圖立軸
2016-08-05 16:17:20??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肖月青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小談董其昌師古趙孟頫的心境 ——從《明董其昌仿趙孟頫山水圖》說起 董其昌(1555-1636)明代官吏、著名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相光居士。松江華亭人。 右上額行草提款:“頗學趙承旨《林塘晚歸圖》筆意,又録其詩:春陰柳絮不能飛,雨后蒲芽筍蕨肥。卻恐鳴騶驚白鷺,自騎款段繞湖歸。其昌”左上額行書款:“池上篇既為鴻雪堂主人書五丈生綃,意猶未盡,更寫此圖以贈長卿大夫公 戊辰中秋識”。圖之左下有長方收藏者印皆朱文小篆,上“朱起哉師古父”,下“曾在朱屺瞻家”。 可見董其昌曾十分欣賞趙孟頫的《林塘晚歸圖》,于1628年的中秋以此圖的筆意畫了一張山水送給鴻雪堂主人長卿大夫。 趙孟頫是提倡“師法古人”的第一人,董其昌也提出“畫家以古人為師,自是上乘”既然方法相近,那么作為后人的董其昌是如何評價他的前輩趙松雪的呢? 書學方面,董其昌曾記錄了很多對趙文敏的品評。 趙吳興書《文賦》,雖姿媚橫出,未脫本家筆。 素不學趙書,以其結構微有習氣。 可見,董先生對趙吳興的字頗有微詞。 (吾書)與趙文敏較,各有短長。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趙書無弗作意,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籌,第作意者少耳。 ――――《容臺集?論書》 恨趙吳興有此墨跡(指趙所臨之《十三行》),未盡其趣。蓋吳興所少正《洛神》疏雋之法。使我得之,政當不啻也。――――《畫禪室隨筆?跋十三行洛神賦》 吾于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惟吾不能多書,以此讓吳興一籌。――――《容臺集?論書》 總的來說,這幾段話董先生都是在說趙書寫得太熟,顯俗態,而我董某的字寫得更秀潤,意氣靈氣兼備。也許,董先生在書法上就是對趙吳興不依不饒了,到底心里有幾分佩服他的“師古”先輩呢? 再從《明董其昌仿趙孟頫山水圖》這幅作品看,提款“頗學趙承旨《林塘晚歸圖》筆意”,單論這句,他表達了自己因欣賞而模仿,并以能達道趙承旨的筆意為榮的心情。在收藏方面,也董其昌也以擁有趙氏的作品為榮。譬如他常以家藏“三趙”為豪,這“三趙”之一就是趙孟順的《鵲華秋色圖》。此外他還收過趙子昂的《洞庭二圖》、《高流水圖》。那么,是否董其昌對趙子昂的畫一貫都有好感呢?又不然也。 在畫論方面,明代董其昌最為明確地提出了“寄樂于畫”的美學思想,他論述畫家多壽時說:“仇與趙(指仇英和趙孟頫)雖品格不同,皆習者之流,非以畫為寄,以畫為樂者也。寄樂于畫,自黃公望始開此門庭耳。” 此處,董其昌認為趙孟頫的畫品不如黃公望,僅為習者直流,尚未達到“寄樂于畫”的境界。 趙孟頫、董其昌,一個是元朝大佬,一個是明朝大佬,在書畫的高度上,后人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的。董其昌,走的是一條遍臨宋元名家的大道,確有資格指點趙子昂之書畫,雖然他對趙書常有不敬之言,但董先生晚年還是承了這么一句“余年十八學晉人書,得其形模,便目無吳興;今老矣,始知吳興書法之妙?!边@些,也許說明董其昌對趙孟頫的墨跡算既大恨又大愛吧! 黃嫻撰文/陳浩攝影 ? |
相關閱讀:
- [01-11] 新絲綢之路國際藝術品交易會落幕 民間藏品引關注
- [02-19] “國輝堂”海歸藏品下月在延展出
- [01-29] 義捐珍貴藏品 籌辦民間展館
- [04-05] 電信詐騙團伙靠新套路斂財千萬:藏品升值了百倍
- [11-26] 第二十屆廣州藝博會 兩宋稀世書畫藏品將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