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青釉羊身壺
2016-08-05 16:10:41??來源: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肖月青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上圖是閩侯關口一座西晉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羊形燭臺,整件器物雕塑成一只臥羊,跪姿,翹首正視,背上有一管狀圓口,羊身兩側各飾一對鉤架,羊身中空,羊四足為燭臺底足。器物施青釉、青中略泛灰、通高12.5、羊身長17.5、寬12厘米。這件羊形燭臺是典型的觀賞與使用相結合的藝術品。其雕塑手法細膩,形體塑造極富寫實性,把一只溫順的臥羊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羊頭雕刻得十分傳神,而胡須等一些部位是使用堆貼的手法加工上去的,對羊須、角等部位的細部表現,則是運用線刻手法,反映出當時民間工匠,將我國雕刻藝術中圓雕、線雕相結合的傳統技法很巧妙地運用于瓷塑中。羊背部鏤一圓孔,用以插燭,羊體兩側各捏貼一對鉤架。于是一個多功能的燭臺便以惟妙惟肖的動物雕像的姿態出現了。整件器物釉色均勻,造型設計巧妙,形象生動,已被定為國家二級珍貴文物,陳列于福建博物院展廳之中。 燭臺的使用早見于春秋時代,《楚辭》中引“室中之觀多珍怪,蘭高明燭華容備。”戰國時已有各式精制的銅燭臺,至三國、兩晉時,青瓷燭臺便已出現,造型頗多、有羊形、獅形、熊形等。瓷器匠師們常取動物形象作為瓷器造型,或整體,或局部,頗為優雅別致。他們仿照某些家禽或獸類的形態,塑造出許多外觀優美、經濟實用的像生瓷,如雞首壺、熊燈、蛙形水盂、獅形燭臺等,這件羊形燭臺亦屬于這類像生瓷。在古代羊與“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隨葬以避不祥,所以人們往往把羊作為吉祥的標志。這種羊形燭臺,正是當時社會習俗的一種反映。 有學者認為此種羊形燭臺是盛水器——即“水注”,是一種盛水的文具。然而作為往硯臺上滴水用的水注或盛水用的水盂,僅在頂部留一個短管使用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此器應是用于插燭照明為宜。 我國用燭照明的歷史十分悠久。據秦漢文獻《神農本草經》和晉代文獻《博物志》記載,我國至遲在漢代已使用蜂蠟。蜂蠟也叫黃蠟,是由工蜂腹部蠟腺分泌出來的。考古資料也證實,至遲在西漢初期已有燃蠟燭的燭燈,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墓就出土過插燭用的銅燈。不過漢代蠟燭的使用還不普遍,到了晉代以后才普及開來。而隨著制瓷工藝的發展,魏晉時期制瓷技術發展興盛,相應地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青瓷燭臺。羊形燭臺多見于三國時期,江浙地區三國時期的墓葬中多有發現,形狀大同小異,而西晉時期則開始流行獅形燭臺。此羊形燭臺為西晉時期墓葬中出土,這是因為六朝時期福建地區墓葬中出現的同類器物略晚于江地區,這是文化傳播的滯后性所致。 ? |
相關閱讀:
- [11-26] 第二十屆廣州藝博會 兩宋稀世書畫藏品將亮相
- [01-29] 義捐珍貴藏品 籌辦民間展館
- [02-19] “國輝堂”海歸藏品下月在延展出
- [01-11] 新絲綢之路國際藝術品交易會落幕 民間藏品引關注
- [04-05] 電信詐騙團伙靠新套路斂財千萬:藏品升值了百倍